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双推手画圈

一般教习推手是先习单推手,后再习双推手。单推手就是两人各出一手搭触画圈,另一手闲置不动。双推手就是双手搭触画圈。先习单推手后习双推手,其出发点是先简后繁,循序渐进。这种思想和练习程序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在效果上却是事与愿违的。单推手,另一手闲置不动,放哪儿都不舒服,很别扭,又因动作侧偏影响身形端正。身形端正之于初学尤为重要。双推手画圈是双手同时参与,动作左右对称,更易培养身形端正的习惯。实践表明,双推手较单推手更易于操作,更利于初学。一开始学就教习双推手,弃掉单推手这一多余程序似更为合理。

二、定步推手

定步推手,双方靠得近,走化全凭松腰坐腿,刺激大受益深,是活步推手所不能取代的。活步推手不用专学,也无需按套路程式的规矩演练,它是定步推手到一定水准后,稍加发挥,便水到渠成。定步推手于初学于打基础于练功夫尤显重要,它分几个内容进行。
1.吃劲练习

双推手画圈练习一定时日后,不管是重推还是轻推,基本上会做到用力顺达,双手会表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力时,双手可以拆开来不再接双推手画圈时规定的动作路线运动。手的运动随机应变,随劲力走向而定,劲力怎么变,手的运动、身体的运动就怎么跟,不预谋,无定向。当肢体有实质性接触时,力的相互作用就伴随产生。为使力的作用满足不丢不顶之要求,只能是人的运动努力去跟随劲力变化。劲动,肢体运动去适应。肢体动,新的劲力矛盾又出现,身形运动又去适应劲力变化,如此循环往复。动作随劲变与劲随动作变是两种不同的练法。前者,无招无式,需要双方配合,一方不配合或功夫不到,另一方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满足劲力上不丢不顶的要求。后者,在推习中老是想着我这招克他那一招,我出此招,彼必出某招。试想,如此练习会有劲力上的不丢不顶内容吗?没有劲力上的不丢不顶,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太极推手的意义。诚然,对于初学者,讲一些实用招数常可取立竿见影之效,然而,从太极拳术特点看,还是得不偿失。定步推手专为练习劲力的不丢不顶而设,是配合性练习,不是为练习招势而设,一个不丢不顶就把推手定格在几乎只讲劲力变化不讲招势的格局里,招势应安排在不讲配合的断手练习中试用。

甘处下风,投彼所好,主动送上门接受刺激,受彼摆布,受纳强劲,此即所谓的吃劲练习。吃劲练习的窍要是:动作服从劲力,随劲而变。怎么个服从法呢?对方劲力过来,我身形顺来力运动,同时努力做出肌体像弹簧一样被逐渐压缩的动作。对方劲力往回走,我身形顺其运动的同时努力做出肌体像弹簧一样被渐渐拉伸出来。对方上提,我被提升;对方下挫,我则屈膝下蹲。迎随彼劲,但对彼劲的服从不是盲目或仅有外形,如果仅是形方面的迎随而无身躯肢体被压缩,拉伸的实质内容,就与吃劲就不相干了。
对方劲过来,我不是毫无抵抗往回走,而是迎上与其劲相抵触,我上迎劲与来劲针锋相对,只是力度比来劲小。然后身、手皆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让劲力传过来,一直贯至足底。在来劲的持续逼迫下,我之身躯被极其沉重地压弹回来。身躯的被弹移越沉重,受力越大吃劲越大。吃劲大小视双方配合程度,配合得好,顶劲恰到好处,弹移越显沉重。

彼回走,我作一定程度的失重向前逼送,务使两劲贴实贴紧。同时,腰脊命门一带作一定程度的滞后表示。失重的向前和腰脊命门的滞后使身躯像弹簧一样被极其沉重的对拉拔长。

前弓时的被拉拔和后坐时的被压缩,都要不失沉重之运动性状。越沉重越富弹性推得越吃力,功力越能得到提高。

彼每一施为,我都要力争让其成功,接受彼劲搓揉。有时彼劲欠准确,或双方的劲接触欠贴切,彼劲无法对我身躯起到拉伸或压缩作用,此时我就要主动“出卖”自己,作一定程度的失重,好让彼抓住“破绽”,使其劲力作用到我身上。吃劲练习是不准化的,就是一门心思让人打中摸着,况且对于不懂劲的初学者,讲化无疑是教逃、丢。从开始能吃一点点,逐渐到能吃大部、能全吃吞吸来劲,则以力打力、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等以弱胜强的技巧就都有了:搠捋挤按、听化拿发等虽只字未提,但却啥都有了。
吃劲练习是定步推手的第一个练习内容,也是练到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使以后水平提高了,仍须时常练练它。水平高了,专控制摆弄别人。自己受的刺激减少,不利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故仍要时常回过头来充当下手,吃吃劲。再则,带学生教学生要给他们喂劲,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掌握一些门道,吃劲功夫好就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喂劲情景,且不留人为做作的痕迹,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成功,得以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习,长功特快。所谓传功,就是这样手把手一喂一吃地传。一般老师只会教功,没有传功的本领。

当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练功过程。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定要带学生。因自己的功夫比学生好,无使大力之必要,有利于养成用小力少用力的习惯。同少年、力小者推手用多大的棚劲,与大人、大力者推也力求用这么大的棚劲。与功夫好的推,也要坚持用大少适中的棚劲。日久,用力越来越少,制人便越来越能得心应手。培养极富弹性的棚劲,主要在被挨打的学生时期。极富变化、软硬适中的棚劲,小力制人的功夫,主要是在当先生时精雕细刻而成。老师曾对我们说:“我的功夫是在教你们的时候练出来的。”

2.劲贯前节

限于推手,为了达到我省力彼费力的目的,可以采取“以大对小”的推习法,即以我大臂接触彼小臂,以我躯干接触彼大臂。大臂较小臂粗大,躯干较大臂粗壮,如此对应,推起来当然是我省力彼费力。断手或实战时,当双方靠得很近或抱摔时,用“以大对小”常建奇功。但在散手中当双方托开距离不在可抱摔范围时,主要靠击打,看谁的身手放出得长,长一寸强一寸,此时,“以大对小”就不大用得上。“以大对小”能省力,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它的致命缺点是短,一寸短一寸险。远距离击打必须劲贯手之前节,即劲贯拳掌,劲形于手指。只练推手不练散手的人,不知道劲贯前节的必要和威力,由于练习的局限只晓得“以大对小”的诸多便宜,一旦到实战中,人家拉开距离跟你玩捉迷藏,你就会手足无措一败涂地。走架系单人独练,惟手系配合性练习,都是一个练,太极拳术功夫到底如何,唯由散手来检验。从散手考虑,需把前节功夫练出来,劲贯掌指。根节、中节有劲,前节不一定有劲。反之,前节有劲,能劲力贯注,则中节、根节必然有劲。
双推手画网,彼此把两手腕分别贴触在对方的腕、肘部。为了把劲力送到前节,彼此都注意腕腕相搭点的劲力变化,而不理会腕、肘相搭点的劲力大小,感觉虚有形触而已。虽然,画圈中刺激对方肘部很容易讨巧,但不要轻易为之。只用腕腕相搭这一个点进行走化。由这个点在前节,势必增加走化难度和迫使劲力送到前节。榉跤是两点打人,一个是支点,一个是劲力点,支点靠腿或手绊别形成。推手有两点打人和一点打人之别,用动作打时大多属两点打人,无招打时往往是一点打人。一点打人可以只出一只手,劲力精微细巧者能为之,有相当难度,也有相当自由度。劲力不是一个具体物体,怎么言传呢?其实就是顺达,劲力顺达,由腿而腰而肩节节贯串直至掌指。如果只有大小臂的贴触走化,缺少或者不重视掌腕的贴触,那可不是缺了端节练习的简单问题。走架、推手最难练的是劲“形于手指”,最需要练的也是劲“形于手指”,加强前节动力走化,有必然带动全身诸节贯串的重要作用。人体腰腿部、胸背部、大臂等粗壮部位伸缩运动时产生的力量,要在细弱的前臂乃至掌腕间表现出来作用到对方身上,如果平时的练习,前节得不到重视和刺激,纵有天大的神力也无用,因为自己的前节就首先受不了,传导不下去。前节不过关,好似箭头不硬箭杆硬,非但有力传不出,还易遭自损。

双手拆开不再画圈随机推习时,会碰到劲力很好的对手,这时候用前节贴触很吃力,有人就投机取巧:前节疲软松懈,改用粗大的身躯、大臂与之接触抗衡。疲软松懈就是丢逃,改用身躯或大臂就是向困难低头,都会影响功力的提高。前节棚不住也得棚,咬紧牙关多坚持一秒钟也好,实在熬不住索性停下来休息一下,保证练习的高难度和练习方法的正确。尽量用己之前节与人贴触推习称为“练前节”,这是一个方面。

尽量贴触对方前节推习称为“打前节”,这是又一个方而。从推的角度讲,接触对方前节不如触其中节、根节更易动摇对方,如果练习时触前节也能动摇对方,那么,到用时触其中节、根节就显得轻松容易。从击打的角度讲,往往是拳掌在前先于头面身躯进击对方,而有效的防守也恰恰是对作为先导的拳掌先行拦截、控制。从力学角度讲,如果对方的前节被控制,从前节开始发硬发僵,那么此时我方的动力臂为最长,我最省力,彼最费力。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在平时推习中,双方都要尽量用自己前节与对方的前节贴触推习。尽管推习中有时可以在对方的上臂、肩或身躯上来一下就能致其背势,然而作为高难度练习,这一下最好不要来,仍要刻意从前节上打主意。与不相识者推,配合成分少许多,要贴触对方前节不容易。举个例子,推习中彼突然脱手用掌击打你胸部,虽然在他的肘以上部位给他一下就能轻易把彼来劲截断,但不要去占这个便宜,而要运用高难练习仍打他前节。胸部迎上把来掌贴紧压实,然后胸部抵紧稍加偏转发力,彼细弱的手腕禁不住前压后送、左右对挫。手掌推在胸部如此,推在其他部位也如此,不换手,直接打彼的前节。不换手,用身躯的任何部位直接打彼之前节,是练成内家“浑身是手不见手”的重要途径。人家过来,你不让摸,左格右挡双手忙乱,那再给你几双手也还是不够用的。人家手脚飞快,你想要全部防住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注意几个不禁打的地方,其余地方就让挨,故意诱他挨,彼快我慢有何妨。运动相对性告诉我们,彼打中我也就是我打中彼,彼消耗体能,且彼即刻由实转虚。接下来我乘虚而入,由内劲潜转后发先至,以慢打快。

练前节,把手伸长放远,让劲道贯串至手指,身备“长兵器”。打前节,练出除手以外部位的各自为政能力、抗打能力。至此,招势也
已无多大意义。

3.弹簧劲练习

太极拳术是弱者的福音,以柔克刚是它的技击特点。但是,弱也好,柔也好,没有基本的力气和身体其他方面的素质不行。如,两个人技巧相当,则力大者胜,体重大者胜。武术对抗赛根据体重分级别,就是基于这个现实。太级拳以弹簧劲为其力气表现形式,而弹簧劲的优劣则以其用力过程的绵软、弹性、变化程度为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力度会逐渐减小,而劲力的弹性度、柔软度、变化却增强,制人效果可以争取不减。拳手通过走架和推手,把用力过程锤炼得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极具弹性、柔软,耄耋御众也是可能的。
推手与断手、散手不同,推手是一种练习,突出“配合”二字。现在有人编出的推手对练套路也是需要双方配合进行练习,但此配合非彼配合,此配合少有劲力对话。推手只有在以双方互相配合这个决定性前提下才有可能演练出矛盾的不丢不顶这个太极拳术的核心内容。双方肢体的贴触不脱,是演练出不丢不顶的基本要求,因为双方肢体一旦脱离开,没有接触,作用力就为零,什么劲都将无从谈起。任一方在任一姿势任一时刻都要用力,是演练出不丢不顶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无力的相互作用何来不丢不顶?故而,推习中双方始终要保证肢体接触,始终要保证用力,可用大力、极大力、小力、极小力,唯不可出现不用力。出现瞬间的不用力,就是瞬间的空当、瞬间的断劲、瞬间的不丢不顶的丢失、瞬间的错误。

不管是用大力还是用小力,其力的外在表现必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富弹性。若在用力过程中,感觉不到弹性了,那么,这个力就不对了,不是弹簧劲。原因可能是,彼力过来,你没给出路,疏导不成,把它给顶住了。也有可能是你力过去,或方向或大小或时机不对,未与彼劲对上,而你无察觉仍顾自行动,外观、推手形式仍在,劲力的对话却没有,劲顶、丢了。丢或顶都会立即让你感觉到弹性用力消失。

发生丢顶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重新接劲。哪一方先感知到弹性用力消失。就先行动。

如果是由于顶导致弹性用力消失,则先感知方要立即采取如下措施:在黏贴点向对方施力,与此同时借助施力时的反作用力自身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往回反弹。反弹中着意腰部的沉稳回移,万不可着意背肩部的反弹。如果着意背肩部的反弹,这对于初学者极易养成仰身挺腹的不良习惯。腰腹为人体重心所在,此处尤需稳重不要轻率,此处的沉稳有力能保证在往回反弹时,双方都沉重有力不浮漂。在以腰部为先导往回反弹至最大限度时,手与腰部之间的距离也拉至最大。另一方为了“拉”住往回反弹的对方,在不准上步不准用手抓握的限制下,也唯有与主动反弹方一样,手往前送,腰部回抽后撑,利用体重使出腰腿劲、整体劲。如此对拉互抗,迫使双方手劲、腰腿劲都用上,体重力也派上用场,功力长得快。在双方互相对拉反弹时,施力可大可小,手向对方施力越大腰部越稳重,反弹力和来自对方牵拉的力这对矛盾力就越可观,相对薄弱又至关要紧的肩关节受到的刺激也越加强烈。肩关节是腰腿、胸背、躯干之劲力形达于手指的通道和转换枢纽,如果此关节不够强壮、不够柔软顺达,下面来的劲就出不去,纵有天大神力也是闷堵在自己的身体里。肩关节是传承全身劲力的第一要道。
发生顶时为什么还要向对方再施力呢?如果此时不向对方施力,顾自往回抽身,这就由顶转成丢,还是错。当在向对方施力的同时,身躯往回反弹,双方都这样配合着反弹,由于是弹性过程,使得接劲天衣无缝,自然回复到不丢不顶上来。

推习中,如果是由于跟连不上丢了,失去了弹性用力,先感知方马上棚紧,在接触点向对方施力。施力是探询性的,用力带点儿爆发性,每用力其反作用力都要打中自己。打中自己“出卖”重心,易于让对方捕捉,有利于接劲。双方重新接上劲后,感到重心不稳的一方要主动往回反弹。如不主动反弹求助,往往会由不稳导致身法散乱,重新回到顶或丢。

以上是最有效最常用的对付丢顶的办法,也是增长功力的最好办法。走架有腰部回抽后撑的要求,按上述方法推习,让腰部体验到后坠、沉重、主宰身体动荡的感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这个腰部的体验移植到走架里去,实现打拳不仅仅是用手,更要用身体打的目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