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极拳的教学在我们学校被列为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下来,我校亦成功地完成第四、第五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开幕式”大型太极拳套路表演任务。现针对同学们对“太极拳”的学习积极性起先比较高,但坚持下来的不多,以及社会上多数练太极拳人士,练拳多年后健身效果还可以,谈及技击就无所适从的状况。分析原因有几个误区,如认为太极拳太慢,不适应青少年练习或认为太极拳没有多大的技击含义,不实用等等,但总的来说是地对太极拳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他们对太极拳了解的仅是知其有几种套路,至多能泛泛而谈其“以柔克刚,以慢制快,以弱胜强”等技击特点,而深究其内涵,何能如此则如坠雾中。为能帮助爱好者较全面地、深一层次地了解、学习、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我先从太极拳的理论方面做一浅显阐述,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我们都说太极拳博大精深、内涵深邃、丰富,但要全面了解太极拳,首先应了解“太极”与“拳”的关系。

“太极”一词源出于《易经》系辞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晋代的韩康伯在注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也,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

唐代孔颖达的《正义》中说“太极是无地未分前,元气混而为一,是谓太初”。
宋代名著《诚齐易传》云:“元气混沌,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元气即分,一阴一阳于是生焉”。他的解释两仪即是阴阳,倘若阴阳分立,就不是太极,反之阴阳一体之变化而未分离者是为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拳,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从先哲的诸多言论中“太极”看来用语言文字难以形容,它深不可测。近代名人干脆称“太极”为“宇宙”、“混元”等等。
“拳”通常指徒手的武术套路,拳术随着其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又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当然,不论何种拳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首先考虑的是技击的需要,从技击这个角度而言,将拳术分为内外家的典型代表如《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云“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挡必糜,无隙可乘,故内家之传为善”。再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就内、外家而言,说法众多。以拳术的高层而论,它们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搏人”与“御敌”或者“以静制动”与“以动制静”方面的比较,内外家之分别还在于“养气”方面。因为拳术的高境界都讲究“性命双修”,善养气的即为内家,反之则为外家。内家拳的奥蕴就在于养浩然之正气,正气充盈则贯通内外,至大至刚。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太极拳先哲邢喜怀将这两方面阐述的很淋漓,习太极拳就是“养气而增命”、“扑善而全身”。太极拳无疑属于内家拳,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高层阶段。

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同学们问的最多的,指出疑问最大的还是太极拳的技击意义。同学们不大明白太极拳何以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能够恢复生机的原因所在,而保持着柔弱的状态,乃是“道”保持长久不衰的根由。太极拳在它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处处都蕴涵着道家思想,“易”学思想,也就是说它蕴涵着中国古代哲学“变”的思想。太极拳在主柔、寓静方面无疑来自老子之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清楚地道出自然界的原则就是“变”,就是“物极必反”,“阴阳转化”。
太极拳的招招式式在技击上的应用是以强弱、刚柔、快慢效法《易经》“变”的法则规律。“随敌变化示神奇、阴阳不测谓之神”精确地道出了太极拳深蕴的技击思想。

在“变”的基础上,太极拳在招式上虽与其他拳种无多大区别,贵在太极拳的练法要求上,纯以虚静柔无为上,注重精神上之修养,练柔成刚,由刚及柔,最终至“刚柔相济”(即阴阳平衡),以达到技击之思想。

“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严格遵循《易经》的行止之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如《太极九要论》提到“当进刚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凌其气而回转扶势”,“时若宜进,固不可退以馁其气,时若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退固进也”。太极拳讲究的就是知机知时,随机应变,凡用招不硬上,一切圆滑自如,舍己从人以达到“逆来顺受,以顺制逆”的高层境界。

为了不使其技击理论空洞、玄奥,试举其技击方面的几个特点略加叙述。其一“以静制动”,静是相对的,太极拳的静一方面指心态的平和、从容,另一方面指阴阳虚实转换,我之虚实,我自知之,而彼不动,彼之虚实不甚明了,我若轻进,易被敌所乘,所以太极拳敢于任敌先我发劲,待其逼近,其虚实已现,则我用逆来顺受之法,避实击虚,从容制之,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皆以静制动之妙用也。其二“以柔克刚”,拳劲有刚柔之分,何以分刚柔二劲,劲若有抵抗性者,不问其劲之大小,皆谓之刚劲,反之,若能随敌劲以为伸缩,皆谓之柔劲,应敌之法,非柔即刚,刚劲以强为胜,遇强则折,势所必然,太极之柔,指“柔而有弹性”解,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应敌,显而易见,以柔与刚较技,其胜必然。其三,“以弱胜强”,太极拳皆以力学为根据,其化劲之时,先使敌人重心失其主宰,再利用合力原理顺势追击,故无需大力而敌人自倒,此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道理所在。弱并非真弱,意即不用过分之力也。这里仅举其三个特点,旨在抛砖引玉,但技击思想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太极拳特有的身法练习,遵循其运动时身体形态的各项要求,这样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达到身、手、步一致,精、气、神相通之时,太极拳的技击意义一览无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势,每一招式皆具攻守作用,这并非是说,纯以手法、身法之攻守形式套用于制敌方法上,应是全凭融会贯通而有自然反应为上,使攻与守完成于一动之间,此即拳论所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意义所在了。

综上所述,太极拳以“立身中正安舒,运动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为其主要原则,一切姿势纯任自然,这使得太极拳不仅具有飘逸、大方、自然的表演风格,而且具有深奥的搏击思想,加之若将太极之理溶于生活中,确能给人们的行为规范、性格修养、立身处世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太极拳具有陶冶身心的养生内涵。

我就太极拳的理论方面浅显地阐述一些,以促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活过程中能循真理,守其规,也真挚地祝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从太极文化中汲取营养,有所启发,有所受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