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功夫是一种兼具养生和实战的功夫,太极散手就是太极功夫的实战运用形式。
从实战的角度讲,套路架子、各种桩功以及推手摸劲等或动或静的练习,都是技击的基本功,而散手对打才是真正的实战。散手不仅是太极功夫也是其他各派武术的高级阶段,所谓“万法归宗”也。套路架子和各种桩功,所注重的是在动静之中体会自身在形体和意念等方面的感觉,是所谓的知己功夫;推手是在知己功夫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练习知人功夫;太极散手则是各种功夫的综合运用。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难,知人更难;知动者灵,觉运者敏,知动难,觉运更难。太极散手是一种攻防意识更强、变化阵势更多、进退空间更大、利害冲突更险的实战形式。常言:练拳千日,用拳一时。所以历来拳家,尤其是功夫家,无不重视散手实战。相对于千人千性,一人一功,千差万别的敌手,如何方能处于主动的位置,做到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一方面是苦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功夫水平,即在内功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练就“金刚罗汉之体,不但体壮自伟,防之能力亦寓焉”(杨禄禅语),另一方面更要着重利用太极拳的对敌妙术,
审时度势,做到知己知彼,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示神奇,自然会“英雄所向无敌”(王宗岳语),彰显出太极功夫在散手对打中的神采。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术,未知用于采战,差微则亡耳!”杨澄甫的《太极文武解》对太极拳的文化特征和武术本性进行了科学的综合分析。这一本性特征在太极散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说明太极拳既是真拳真脚的实战,又充满了功夫和智慧,决非愚夫莽汉的死打硬拼。人称“杨无敌”的太极大师杨禄禅先生曾说:“太极对敌之法甚妙,非不能用,盖今同志只练皮毛不再学,不能求高师访朋友。勿说太极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敌我对阵,变化万千,太极拳散手如何妙用?总结前辈先贤之经验,结合本人之浅识,拟从审敌、诱敌、应敌、制敌诸环节略述愚见。
审敌法
审者,观察、判断也。与人对敌时,不仅要对敌手的体魄强弱、身材高低、性格刚柔、存心凶善等敌象有一个准确的观察和判断,还要对临战的时机和所处的地势等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把握,即审其形、审其象、审其时、审其势。散手实战,如两军对垒,双方的实力对比是决定胜负的基本因素,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外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尤其是综合在一起时,往往能发挥出极其关键的作用。
杨澄甫在《审敌法》中曾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与人对敌,先观其体格大小,如身体大必有莽力,我以巧应之,如其身体瘦小必巧,我以力攻之,此为遇弱者力胜,遇强者智取;无论其人大小,如彼高式,我可以低式,如彼低式,我可以高式,此为高低阴阳之法也……如敌喜色交手,我以柔化之;如敌怒目突来,其心不善,我则用十分力击之,此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此所谓“审其象”也。
战机的观察和火候的把握也至为重要。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和“先礼后兵”,一方面,这是太极拳作为文化拳、修养拳的高雅仪态,同时也是在“让你三招”中有意观察对方的漏洞和破绽之处,然后实施有效的打击。拳论常讲击敌于“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时,因为此时敌之劲力恰似强弩之末,最易为我所乘,这和兵法上讲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同样的道理。对时机的正确观察和对敌手动势的准确掌握,全在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前人在总结时曾说,“欲观敌方之动作,应先观其眼目情形,次观其身手。如敌想用拳打,其肩尖必先凸起或往后撤;如敌欲用脚蹬,其身必先昃”。这确实是符合实际的经验之谈。能预先知道敌手的下一步动作,方可做到随机应变。
太极拳同时也讲究“先声夺人”、“先发制人”。单从字面上看,这些说法往往被理解为靠自己的先动而制敌,和“后发制人”、“先礼后兵”等论相悖。其实太极拳最讲究的是“意在人先”,即对敌方的心理活动要有准确的提前判断。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一般人往往将其中的“动”字理解为外在的动作,我以为,这一“动”字更主要的是指内在的“意动”。这段拳论的意思是说:对方没有动意时,我可静待,只要对方略有“意动”,我则“意在他先”。在此基础上,外在的动作当“先发”则“先发”,当“后发”则“后发”,“先发”要有绝对把握,“后发”全在乘势就力,关键是相机而动,只要掌握得好,就能永占先机。
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实战不同于拳友之间的切磋,在攻防搏斗中,敌手的招法和用心往往凶险而难测。因此在临战中还要对地势、位置、环境,甚至对风向、天气等情况都要作充分的考虑,审时度势,以求在千变万化的搏斗中,攻有所凭,守有所倚,趋利避害,逃生离死。一般来说应抢占高处、上风,但也并非绝对如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优势已被敌手先占,就要考虑如何在格斗中变被动为主动。太极散手不同于太极拳推手,推手是在肌肤、肢体的直接接触中摸劲、听劲,而散手在接招前身体并不直接接触,所有的感觉全凭对敌方神态、动向及其他预兆的判断,所以要下功夫揣研审敌之术,做到在上手之前,就能知己知彼,占据主动。
诱敌法
太极拳讲究“因敌变化示神奇”。散手对打就是在千变万化的对阵中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实施技击的角斗形式。散手功夫高超者,不仅能在对打中抓住对方破绽,得机得势,更能设法诱敌,造机造势。如果对方无懈可击,那就要设法使他出现破绽,尤其是面对实力雄厚的对手,切莫以硬力攻击,只有以利诱之,使其弃守为攻,变静为动,实力分散,方可乘势而击之以取胜。
诱敌之法甚多,难以尽述,以动、静、虚、实而论,可分为以静诱动,以动诱动,以虚诱实,以实诱实几类。
以静诱动:拳论云,“如敌蹿跃为能不敢来近,我十三式择一式等之,不要随其蹿跃,如虎待鹿之理,敌为卦外之行走,我为太极之中点,我主静稳也,敌主动躁也,躁火上升而不能忍,十分钟定来攻击”。只要对手想来打倒我,攻击我,迟早会有破绽暴露出来。“如虎待鹿”,虎之外形虽静稳,而内中却保持着机灵的状态,伺机进攻。所谓以静诱动,以静待动。
以动诱动:敌若以静待我,我则需用一定的动作加以诱引,使其由静而动,弃守为攻,我才能寻机借势。武禹襄先生在《打手要言》中说,“机由己发,力由人借”。其中的“机由己发”就是指以动诱敌、主动造势。以动诱动时,应做到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即“静中触动动犹静”,要确保自己的平衡与稳定,切忌动而生乱,反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在太极散手中,取胜的基础在于能在运动中稳固地保持自己的平衡,即“占位中定,有中定然后有一切”。
以虚诱实:拳法如兵法,亦诡道也。它处处充满着真真假假的虚实变化,“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散手实践中,对方的实力和实招并不是轻易地展示给我方的,我须在姿势、动作、招数、用意和运劲等方面采用一些虚招,诱使对方露出真招。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后轻,或先轻而后重,隐显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我之虚实,而我处处知敌之虚实。他实我则虚之,他虚我则击之,随机应变,灵活掌握。
以实诱实:“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散手实战中,所遇对手的功夫、境界不一,其低浅者,往往一诱即动,甚至不诱自动;而功夫高深者,往往不诱不动或虚诱不动。当此时,勿须再墨守成规,教条地讲究“彼不动,我不动”,而要根据实际情形,以实招击之,迫使其动且亮出实招。但要切忌,以实诱实同以动诱动一样,必须保持自身的平衡与协调,使对方无机可乘。
以虚诱实和以实诱实,只是为了容易解释清楚而分述,实际上在散手实战中,即使是诱敌的一招之中,亦并非一虚到底或一实不变,而是相机而变,虚实互换,遇虚化实,遇实化虚,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拳论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走即是粘,粘即是走”,这才是太极拳的真谛。武式太极创始人武禹襄先生曾强调指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更有不少太极前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虚实诀》:“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可见虚实的灵活变化在太极散手中的重要性。
应敌法
应敌法是指应接、应对敌方的进攻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拦、接、引、化、闪等几种形式。
拦:“拦”是应敌法中最常用的功法之一。具体说来,“拦”就是在敌方欲出招而未出时,将其按压住,或在敌已出招而未展足劲力时将其拦截住,使其不得逞势、发力。它充分体现了拳论中“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和“似松未松,将展未展”的技击理论。“拦”有多种形式,如“按梢”、“拨干”、“挫根”等等,种种不一,全在相机而定。“按梢”,多用于敌之攻势欲出未出之时,此时“按梢”较为省力,亦较安全,可用三分力按压住敌之十分力,其使拳、脚不得展出。运用此法须基于细致的观察,应充分结合上述所讲的“审敌法”,对敌方的动作做到准确地判断和预料。“拨干”和“挫根”则是在敌方招式已出时所采取的拦截方法。敌方招式已出,若再去“按梢”,则会以硬碰硬,十分力不敌三分力也。只有避其锋梢、拨其力干,或击其力根,方可有效拦截。试以拳击为例略加阐释。敌拳欲出未出时,其大、小臂多会握蜷卷折叠在一起,此时按压敌方拳腕,敌之臂力则难以展开,最易为我掌控,所以此时应“按梢”。一旦敌拳打出,其势爆发,全身之力灌于拳部,若再去拦拳,不仅难以抵挡,而且易被猛拳击伤。此时若能以侧向力拦按其大、小臂或击其膀根,则必会使敌力受挫。太极拳势中“搬拦锤”法的运用即合此意。
接:面对敌方的进攻,只有稳接对方的招数,才能实现粘、连、黏、随,进而发挥太极功夫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多数先用手或臂应接。武禹襄《打手要言》中说,“每一动,惟手先着力”,同时“上搭手,下进步”,由“接”而转入攻。太极功夫纯熟者,还可用胸、腿、腰、胯、肩、背等身上的任意部位来接敌招,“处处是手,可接可化,可引可发”,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拳谚云:“要啥给啥,给啥要啥”,就是说太极高手在接招时,对方无论抓要我身上任何部位,我都能做到顺其意、依其势;同时无论对方用何处来攻我,我亦能“来者不拒”,做到物来顺应,随屈就伸,合己从人,并自然地由顺从而直接转为进攻,而不再去合近求远,强别硬扭。
引:主要是指太极功夫中的引进落空。拳论云:“合己从人,引进落空。从人则活,由己则滞。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散手对打,引敌进招时,不但要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合者,收也。只有手足合、心意合者,才能更好地吸纳敌方之攻力,以收缩而迎敌,使敌之硬力尽化为乌有。拳谚云:“打人如亲嘴”,“引人不深,放人不远”,可见“引”不仅是应敌的有效功法,更是蓄力发人的必要前提。武禹襄在《撒放秘诀》中说,“擎起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这和“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是一样的道理。
化:指的是利用太极拳中的缠化、走化、粘化、滚化等灵活的内劲功法,将来力消化掉或改变其方向。上述的“引进落空”就是“化”的一种。缠化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太极劲力中的缠丝劲,将对方来力封缠住,犹如老藤缠木,不仅使其不得自由出入,任意往来,还要使其挣脱不掉。滚化,是指用太极劲力中的旋转功法将外来直力拨开,以自身整体或身上某一部位为圆心旋化,使来力沿切线方向溜滑出去,保全自身不致于受到正面的攻击。“走化”、“粘化”本为一体,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要以沾、粘、连、随应对于人,不以顶、匾、丢、抗相对于人,这是太极散手的最基本功法。能做到这种地步,方可实现“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的“太极人盘”境界,虚灵使敌无实处可击,沾粘使敌无空间可逃,真正陷对方于进退两难之困境。
闪:即“闪战腾挪”或“闪还撩了”之“闪”,它是避其锋芒,使敌之攻势落空的一种功法。散手不同于推手之处,主要在于开始时双方身体并不接触,再加以来者善恶不定,虚实难分,所以“闪”在散手实战中,更为多用。“灵活”是太极拳的主要功夫,“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太极散手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应敌时未必一成不变地按照“上搭手,下进步”的方法应敌,若能腾闪避开亦不失为上策。但要注意,太极之“闪”与一般所说的“闪”有着本质的区别,“非身子乱挪手脚乱换也”(李亦畲语),而是“胆要大,心要静,先观其眼目,次观其手,闪其凶锐,攻其不备”。(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