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笔者在《武魂》杂志介绍洪均生先生拳法以来,得到了众多的太极爱好者的关注,经常有拳友来电来函了解洪先生拳法之真义。为答谢众拳友之厚爱,今将洪先生传授金刚捣碓之练法、用法整理并配以图片介绍给大家。
武术套路动作的拳式命名,主要是便于记忆。而所取名字,亦各有意义,大抵不外以下几种规律,即象形的、说明动作的、说明作用的。金刚捣碓取义为象形之类。式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拳下捣,如古代农家春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至于金刚,原系佛们护法力士。加此二字,使名字美化便于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为名的。
金刚捣碓功用歌诀:
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基本功。
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金刚捣碓共有七个动作。
预备式
面、眼向正北。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眼平视正前方。双腿分开一肩宽,自然站立。两手心向里松垂于两胯外侧(图一预备式)
1、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弓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手顺缠走里左上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方的一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1)
正面
侧面
2、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右腿变顺缠,弓膝松裆塌劲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右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肩宽(图2,2-1)。
过渡动作
3、眼法不变向北。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塌裆劲。左腿提膝经右腿里侧,勾起左脚尖,以脚跟贴地逆缠,走里前弧线,向左前方前进约二肩宽(最大三肩宽),成左扑步。右手同时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顺缠,走里右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图3,3-1)。
正面
侧面
4、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仍向右前斜角。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落下脚尖。右腿变逆缠,膝仍弓住,脚不转动成左侧马步。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变顺缠,松肩沉肘走外左下弧线转到脐前,如推物之状,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双手距离一小臂宽(图1-4).
5、眼法不变向北。身继续左转,胸略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松裆弓膝,以脚跟为轴,脚掌贴地向正前方外摆脚尖;右腿仍逆缠,提膝走里前弧线,将右脚进到左脚的右前斜角约一肩宽落下,右脚平踏地面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里前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扬向右后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右上弧线,转到左腕外下侧,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斜“十”字状合抱胸前(图1─5)。
6、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逆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顺缠,提膝走里上弧线到裆前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变顺缠,松沉肘部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松沉肘部,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并贴左腕上侧向里旋转到左掌心上方五寸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1─6)。
7、眼法不变向北。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逆缠将右脚旋转踏在左脚的右旁约一肩宽,弓膝塌裆成小马步。落右脚时,也可以发劲有声,成震脚动作。同时左手顺缠从胸前下转到脐部,变小逆缠,手心略偏向右后,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变小逆缠,贴左手掌心落下,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1─7)。
要点:第一动作要注意双手以中指领劲先动,肘不要先动。第二、三动作要注意双手的距离保持一小臂宽,不要越走越大。在出左腿时要注意左脚尖向里斜着勾起,以左脚跟内侧贴地前进。
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有这么一句话:“要知会不会,看看金刚大捣碓。”,说出了金刚捣碓的重要性,洪均生先生也说,与人交手试技,从没有用完过一个金刚捣堆,有此可以看出它的技击功用,又说:“金刚捣堆是母式,一定要练好。”笔者也从研究和练习金刚捣碓中获益良多,望有心人今后多多加以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