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练拳时内外松、松、松、再要松。太极拳技击家李雅轩先生亦说,练拳时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沈到丹田了......打入不人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沈下去,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沈稳。上海市的一位名师戴先生说,松的标准应该是你的架子松到什麽程度,你的推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从字眼上看:“松”的大道理,似乎不难体会,但在练拳架、揉推手时做到“松”乃至做好“松”,还确实不容易呢!有时真叫人望“松”兴叹。笔者整理拙文的目的在於抛砖引玉,希望在《太极》杂志中看到谈“松”的好文章。
松,关节是开啓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清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练松不成变爲懈,懈的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如何做到松而不懈,这是练功的关键。心静、无爲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拳首要心静。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於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意气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著横向开展的散是实现松的重点。
特级太极大师林墨根先生就此深入浅出地说,松不是目的,松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贯穿,必须要心意松,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去年他老人家在广西北海市上课时曾举例说明:意想腕和手之间犹如脱离开一样,使手松软,旋转灵活,不受腕的牵扯和控制,从而呈现犹如无手般的空气之感。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吃力,甚至连拿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亦觉艰难,待内贯足之後,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比以前有所增强。
要松得好,就要加强心性的修炼,在实际中尤爲重要。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不要总想到争斗好胜,师兄弟们,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只要在家有诚意,可聚在一起盘盘手,摸摸劲,寻找只有太极拳才具有的特殊感觉,以此来彻悟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深奥的“天人合一”、“内外相合”的哲理。若得意处,双方叫一声“好”,得到了一种“劲”的体验,证明了一种道理,於是欣慰无比,精神倍感爽朗,无所谓胜,也无所谓败,大家共同所有的,只有人与人的亲切,是对太极拳论某句话认识升华的陶醉。摸摸劲,看看拳架的劲道是否正确的感觉,打起拳架来也就兴趣盎然,多点追求意识劲和松的质量,才有可能学到较好的太极拳功夫。
有些追求深入的习拳发烧友看了不少拳书和请教了多位拳师,仍未能使其练拳时松到好处,我想这个事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明师正传。太极拳名家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一书中说,不得真传,身体略壮,学拳十年,终是糊涂。要想在拳架和推手中把松练到好处,若没有一们思想品德好、明白太极拳理,身上有太极拳功夫的明师的言传身教,那是难以悟得透彻和感受良好。
譬如说笔者练习S形身法,我曾在书和杂志中看过表述;人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天然形成S菜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松开,能增强体质,降低重心,使下盘稳固。但习练多日仍不见预期效果。幸有一天在四川成都市得林墨根老师的悉心点拔後才明白要领。S形身法的具体练法是这样放松的:头往前松,胸往後松;尾闾往前松,胯往後松。要松至恰到好处,这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对拉松,刚好形似S也可以从另一个方位来认识:人的前面是向下的,属阴,因爲肉是阴的;人的背面是向上的,属阳,因爲骨是属阳的,这就是肉降骨伸的阴阳放松问题人体的平衡刚好恰似S形。习练得法时,会有对方推向自己胸膛不动步,对方後拉自己肩胛也不动步的下盘稳固效果。
再譬如说我在汪永泉先生写的拳书上看过;全体透空,无我无爲之境界是以培养手与腕的柔软放松开始的。也在陈龙骧先生写的拳书中看过:李雅轩先生说,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臂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榻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挑起来,从腰背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出动,将一趟拳演练出来,非四肢之处动也。上述语句的道理是大体明白了,但做起来没能松到好处,後经林墨根老师的言传达室身教才感受出来。想起林墨根老师曾说不得过:太极功夫要悟到、做到,才是得到。这富有哲理的话又多麽实际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