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摘录者言:太极拳流派众多。习练者众,然在其理论的理解上,往往众说纷纭。洛阳陈太平先生对于太极拳的研究不拘一格,其研究理念值得同道参考。常听陈先生讲解当前太极拳习练中的问题。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摘录出来。陆续提供给读者。

问:目前的太极拳界,作为拳术来说赖以生存的看家之本技击日见凋落,许多人担忧如此百年以后.太极拳是否还如过去一样以技击名闻天下,实在不容乐观。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如果一个拳派的训练手段和方式前后保持一致,那么多年后功夫的差距只会在于训练水平的差距上;而如果训练手段失传或者打了折扣,那么带来的影响就非常严重了。我觉得技术水平还是先从训练上找,从技术的角度看,原因在于原传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的缺失和训练手段的失真,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的方方面面:

1.简单问题复杂化

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好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学的套路非常多,各种架势的,另外拳剑刀等都练,光温习这些套路就花费若干时间。在人读书的时候,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课本,更换不同的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太极拳这个领域内,似乎多年训练一个内容变得理所当然了。如果一个人学习的内容没有提升,没有实现对自我的超越,那么只能在原地踏步。小学课本读了几十年,那不还是小学生吗?许多朋友花费了多年的工夫就是为了学得跟老师的架子更像一些,而这样的学生往往也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古人有云: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而今仅为形似的现象十分严重,试问功夫又如何提升呢?

2.复杂问题简单化

好多朋友把过去的一些问题想得太过于简单,比如拿今天的抖大杆子来说,很多人自我感觉不错,抖的杆子乱颤。但问题在于今天的白蜡杆的品质比起过去东西相差甚远,现在市场上出的大杆子几年之内长出来,木质偏软,本身自己就容易变形,轻轻一动,表演的效果就出来了。我曾经体验过过去的老前辈们练功所用的大杆子,可以这么说,一般人抖上去,动都不带动的,更不要说抖断了,只有动作做到位,而且发力质量比较高,才能够把那杆子耍起来。另外大杆子训练啥样的劲,达到什么效果,很多人更是不甚了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样最简单的太极刀等,过去的刀背厚度远不是今天的可比,现在表演用的刀容易出效果,但后果就是给人一种极大的误导,许多朋友认为自己练得可以了,岂不知尚且离题万里。另外击打沙袋也是如此,现在人喜欢打沙包,太极拳也打沙包,但是并不背离太极拳的宗旨,把沙包打出去以后,瞬间步伐必须跟上,仍然保持沾连粘随,这个训练强度可不是耍耍拳头能比得上的。简单的说我们所训练的是一种综合的素质,紧密地跟使用结合到一起。具体在训练上,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否上劲,那都有明确的方式可以检查,比如有人太极耍得很热闹,但仅是局部的力量,或者三盘脱节折腰等,这些在训练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检验修正。我的一个弟子跟我说,老师,我感觉自己平时也挺松挺柔的,但一旦做快了才感觉到自己跟绳子捆着一样,原来身体并没有松开呢。

训练器材给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的弟子训练时用的麻绳直径是五厘米左右,石球最轻的50斤,训练时只有做到力从足底发,用腰部带动,才能够轻松地玩起来,此时正确与错误判若云泥。练的人心里也服气。太极拳都讲以腰带手,但实践中很多人往往三盘脱节,仅用手上的劲走,前贤曾经采用绑板的方式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的体会到周身一家,这些辅助性的手段都是为了帮助人走上正轨,并非是训练的目的。

作为学拳来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许多朋友硬用自己的一套来解释过去的老拳谱,这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都说太极拳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但如何做到昵?是否就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意想着气怎么走呢?过去的拳论,自有其深刻的内涵,不同层次都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如果不谦虚,自认为是想当然,后果可想而知。

3.训练的技术指标不过关

太极拳的间架训练首先必须具备八面支撑,如果自己本身就站不稳,一碰就倒,还怎么打人呢?我在教人时把骨架定位作为第一步,摆好架子后,靠自身骨架的调整把这种弹性力找出来,一压手,能把这个劲卸到脚底,而且弹性不丢,学生呢也不用力崩着,各个方向都能找到这种弹力。这种训练对于初学的间架定位是非常有用的,但就实战来说,还需要训练变架,例如在实战中碰巧右手一抓,左手劈面这样的单鞭机会不是特别多,双方的身体位置都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必须训练变架才能够使用。要训练同样一个式子在不同身位、步位、对方不同手法下的变化。过去经常讲前辈一个式子用不完。事实上也是把几种劲力和变化揉合到其中。如果把拳架硬往实战中套用,其后果并不理想。

4.缺少不定位的本能发力

作为太极拳来说,各种距离角度的发力是必须要训练的。如果仅仅靠在拳架中抖那么几下,那么训练的强度是远远不够的。一旦离开了你所习惯的距离位置,那么力量会大打折扣。长,中,短各种位置的发力必须要做到位。

5、低速度的沾连黏随

作为太极拳来说,沾连粘随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朋友往往说在实战中跟不上对方或者沾不上人。作为实用来说。必须训练高强度,高对抗,高速度下的听劲,不管对方动作多快,必须能够跟上对方,不管是拳法还是步法身法,必须能够达到沾连粘随的那种要求,实战中才能够有所作为。

6.推手对抗强度太低传统太极拳界的朋友往往认为竞技推手失去太极本意,生拉硬拽,但如果让他们下场较技,又未必能够全胜而归。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训练强度是不够的,首先是体能,第一局占上风,后面的让人们追着打,另外一点可以说优哉游哉的推手仅能够作为活气血的健身方式,遇到力大不讲理的往往就处境尴尬。我的弟子在训练体能时,采用的过去的前辈们传下来的综合训练方法。往往十分钟不到。人就累吐了。

太极拳通过各种训练方式来提升习练者的综合素质,简单地说,有力量、速度、体能各种打法变化,同时也包含着多种适应训练,而这些适应训练在实战中又是不可或缺的。

问:您提到了太极拳的适应性训练,具体有哪些内容?您能否简单地谈一下?

答:太极拳传统的训练方法很多,各门各派都有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首先是适应训练,这种适应性训练要适合太极拳防身自卫等方面所具备的素养。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跟师父在树林里练习太极推手,突然天降大雨。我请师父回去避雨,师父笑着说:雨就不用避了,接着练。如果你下雨天遇到事情怎么办?难道你能说等天晴了再打?你平时缺这一课.今天正好给你补上。老师陪我在大雨中练推手,我发现在瓢泼大雨中推手和平时完全是两种感觉,雨地里脚蹬不上力,一发力脚底打滑,容易摔到。老师说推手发力,不要再蹬了,劲向下塌比蹬效果要好一些。在雨中,我感觉眼睛睁不开,脚下的转换、换位由于泥泞、湿滑也快不起来,而且在运动中重心不稳,平时所训练的一些技法不能正常发挥,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拳外之功,什么叫综合训练。

问:经常听您谈到太极拳也要训练承接,具体能否说说如何训练?

答:谈到技击,不得不谈到如何承接对方的来力。由于当今太极拳爱好者的习练目的不同。以及有一些老师在传授的内容上,对承接能力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有人说太极拳技击讲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无须训练承接之力。

十几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一起谈论太极拳的击法。这位朋友说推手就是技击的放慢。我说不然.对于初学者可以这样讲,但是对于研究太极拳技击的人来说,有时候手还未搭上,人就已经被打倒了,碰都碰不住,怎么推手?结果在试手交流中。我弹了他肋骨一下,对方疼了半个多月,由于我们是朋友,尽可能的点到为止尚且如此。后来我这位朋友才发现自己对太极拳技击的认识有所偏颇,向我系统的学习了一些抗击打的方法。

以上的例子也就是说明.推手与技击毕竟不同,在水平相近的情况下,相互都有碰撞,磕磕碰碰是免不了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承接能力,往往容易受伤,如果高手和初学者较量,另当别论。承接来力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靠实力硬接对方来力:第二种在承接的同时尽可能化掉对方的来力,像轴承似地滑开:第三种像轮胎一样身如气囊,把对方的力弹出去。就我所习练的承接能力而言,不是拍打功,而是平时在训练行功时所具备的,需要和技击动态训练,相互结合,承接之功本身是符合太极拳技击的原理,是人在技击中最后一道保护,忽略了承受能力的训练。就等于忽略了自身的保护,请记住技击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