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92年师从孙剑云先生习练孙式太极拳,此前,对于陈式、杨式等其他式太极拳都有所涉猎,但最终定位在孙式太极拳。习练多年,自觉这种运动形式,蕴含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玩昧和推敲。
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近年来,大多数人习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酌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实际上,进一步讲,孙式太极拳深层面的特点是追求形顺基础上的意形调和,讲究形和意适中。形不紧,则意自活;意自活,则形必顺;如此形到意和意到形。不断调试,方使身体运动时,中正不偏,协调有度,乃至于最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下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中庸状态;对肢体和神经有较大的健益作用。
此外,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其实,这些规矩就是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台;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太极状态对身体各大关节和相关部位的运动要求,是心意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武术实践的切身体会对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进一步阐示和细化。
对“避二害守九要”可作进一步的解析,努气则丢力,拙力则忘意,腆胸提腹则导致气浮力刚,身体无根。因此,练拳时,“三害”不可不避。塌扣提顶裹松垂缩主要落实在心意上,起钻落翻分明主要落实在动作的节奏上,讲究“九要”即是讲究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动静相宜有废,节奏鲜明适中。
另外,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将练拳过程定位在雕刻状态,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周身,对每一个动作细节要精打细算。在这一过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体各大部位和关节则是被雕刻的对象,记得前辈老师们曾讲过,慢到十分处,便是快到十分处。也就是要求将练拳过程细心揣摩,悉心体认,注重对自身进行感觉观察。要体会“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状态,建立其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初是模糊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很模糊。但随着理清路明和乾乾之功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用一日,技进一日”,最终达到自如状态。
二、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孙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对孙禄堂先生所著(太极拳学)进行认真解读,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太极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将一种运动形式冠之以太极的名称,是先人们对运动进行理性思维的一种诉求,是对一种运动形式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必经之路。
孙禄堂先生在其所著的(太极拳学) 书中.从传统哲学层面出发,全面系统阐述了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指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即太极是一种高度有序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困时空而变,是一种随时适应时空变化的高度有序态。这种有序态的标志性特点即是协调,就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用孙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体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太极文化从“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九星”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确实有些与当下流行的自然科学主体文化在表面字义上显得格格不人。但形式上不致,未必实质内容上不存在联系。对之进行消化式的吸收,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应是当代太极学者的使命性任务,否则,我们会失去先人们苦心孤诣用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标定下来的实践成果的精髓。
孙禄堂先生将这种建构的太极文化思维应用于自身武学运动形式的思考,并具体解释为“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静动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台其神,神舍其气,气台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七星者,头、首、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掤、捋、挤、挤、采、挒、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这九句排列式的组话,应是孙式太极拳自身又化体系的标志性特征,是孙式太极拳的太极文化纲要。
用“一理”定拳,即太极拳。在整个98式太极拳中,在运动中都坚持这个一气伸缩的道理,一动静互为其根,这就涉及到了“两气”说。动静互换之中,头虚灵,手虚张,足平踏,动无有不动,静无有不静。上中下一气贯穿,称之为“三才”。涉猎周边,方有“四象”。此间,不敢或忘中定,并以之贯穿,故又有“五行”。运行连绵之中,动作鼓荡之处,时时敛心内视,使精、气、神群龙无首,各守其位,互相标定,称之为“内三合”。手、肘、肩、胯、膝、足六大关节隐隐与之相应,对外显现“外三合”,实际上并无内外,总称“六合”。据有六合”之态,头、首、肩、肘、胯、膝、足则各显其妙处,有拱卫之象,成为“七星”。具体而言之,所谓妙处即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共八种劲别,定为“八卦”。八种劲虽各具特色,其共同处则为中和,最终归之为“九宫’。
如此太极拳发动,则“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矣。此为孙式太极拳拳理之大概,又为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之大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