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马虹老师应邀在南开大学作了题为《太极拳--文化、武功、养生融为一体的整体健康术》的专题讲座,其中对于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含量、品味、继承和发展等诸方面作了深入浅小的阐述,博得了听课的领导、学者、教授和大学生们的热烈好评,从而增加了大家对太极拳的了解,同时也增长了人们对太极拳的热爱。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比如,《易》是传统哲学的根,《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之中,使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武术的哲学依据.如今,太极拳的魅力已深入人心,喜欢她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有很多人练她,但真正具有太极韵味的并不多。其中除了择师不明、个人悟性不高等因素外,笔者以为对于太极拳阴阳相济的拳理学习不够、认识不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比如有些人在比画太极拳的同时又跳舞又做操,以至于拳操舞不分,把必须阴阳相济的太极拳弄成了拳非拳舞非舞操非操之类的东西。这对健身娱乐或许会有一些作用,但要真正练出太极拳阴阳相济拳理之神韵来,则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又如,对于不可抗拒的生老病亡,传统养生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探讨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养生健身方法,以不断的实践,去突破人体生命能量的极限,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口号。太极拳充分吸纳传统养生术的精华融人拳架之中,胸腰折叠,内气鼓荡,“沿路缠绵,静运无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练拳成了一代代拳家修炼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通过寓养于拳,使体内水火交融、阴阳平衡,生命的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们所向往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即使遇敌,太极拳也很好地解决了既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最节省力气地克敌制胜的矛盾,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从而实现防身护体、保全性命,以维护个体生命的健康延续。
又比如,《兵法》历来被兵家尊为“兵经”,对我国历代的战争,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广泛深远的指导意义。陈式太极拳的奠基人陈王廷就是一个历经战斗的战将,他编创太极拳又参考移植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由此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兵法》具有了天然的密切联系,太极拳整套拳理拳法所阐发和体现的诸如“练武德为先”,“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制动,动以处静”,“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顺势借力、后发先至”,“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等等技战术思想,《兵法》上基本都能找到依据。太极拳与《兵法》的这种天然渊源关系,使得太极拳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厚重的魅力。
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很重视物体的对称平衡之美、圆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气势之美、神韵之美。被列为国宝之一的中国书画,就很讲究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浓淡得当,讲究气势、意境、神韵。这些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甚至是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太极拳在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之中,都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求所有动作非圆即弧,非顺即逆,螺旋缠丝,裆走下弧,即使倒换重心,也不允许简单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过去;要求身法中正,沉稳安舒,“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样稳稳当当”;要求拳架外形美与内在神韵美有机结合,不仅每个动作的造型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潇洒而凝重、轻灵而沉稳、舒展而紧凑、圆活而端庄,有理有节。有情有景,赏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正所谓是“文至极则武,武至极则文”,文武之道,同根同理。可以说。太极拳从拳理到拳法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美学。曾有人质询我:“你说太极拳外形美、神韵美,广场公园那些太极拳怎么都是手脚硬梆梆,弯腰曲背的.屁股撅老高,美个啥?”
的确,如果拳架外形不能给人美感,神韵美也就无从谈起了。不能给人美感的太极拳架,那肯定有很多的毛病,一定要尽快在老师的指点下认真改拳,而且要反复修改,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有不少人以为,学完了拳架“会”打了就行了,改什么拳?其实,仅学完拳架不过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状态,只有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多次反复修改拳架,把毛病逐步克服了,才有希望登堂人室。能如此,则拳架的外形美神韵美自然就有了,不仅别人看了舒服,自己也会感到非常舒畅。有的同好认为,“中看的不中用,中用的不中看。太极拳首先是技击术,必须招招势势讲实用,要讲实用就不一定好看了,哪能有那么多讲究?”我以为,重视拳架的实用性、技击性,与重视拳架的美感并没有什么矛盾,太极拳自陈王廷编创之时起,就是以技击为精髓,同时即具有了对称平衡、中正安舒、松柔圆活、从容潇洒、轻如杨花、静如处女、发如迅雷等等美感。太极拳非常重视“始则遵乎规矩”,“遵规矩”即为了练好“三个到位”--动作到位、劲力到位、意念到位。“遵规矩”练好了“三个到位”,技击的能力能量就有了,同时太极拳的美感也就有了。
假如不重视拳架的美感,势必出乎规矩,亦必影响“三个到位”,这又怎能保证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当然,太极拳套路中的一个个拳式招法,都是前辈宗师们经实战检验提炼出来的,弄懂了每个式子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就能使拳架动作更合规矩。而合规矩的拳架也必能给人以美感。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全面提高拳学修养,就不能重视了一个方面而否定了另一个方面。
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广袤与厚重,才有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要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拳学功夫,必须认真地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根求源,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丰厚的营养。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一个涵养传统文化的过程。
马虹老师每次讲课,几乎都要娓娓劝导学员;要结合拳架锻炼,认真学一些传统哲学、传统经络学、传统美学、古兵法等方面的知识。不少人在学拳的初期阶段,对于老师的话很不以为然。认为太极拳多练一练就行了,学那些东西跟练拳有多大关系?随着拳架的进步,才逐渐领悟到学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高拳学修养的重要作用.也才会理解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不是仅仅只教教几招几势的拳脚姿势,老师是在引导我们自觉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以促进全面提高太极拳的整体水平。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