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10.圆整协调、神韵为本的审美观

太极拳论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组成,如诗如歌,具有语言的古朴、节奏、韵律美;太极拳的动作为大小、方向不同的圆组成,慢匀而行,圆活连绵,对称有序,有行云流水般流畅、静寂的美感;练拳时内在中正安舒、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松稳沉静,具有阴柔、虚无、含蓄的神韵美;揉手时二人如阴阳鱼头尾相连、循环往复,有一种忽隐忽现、圆活灵动之美;发劲时有一种刚柔相济、潇洒雄浑之美。太极拳疏通气血,内固精神,健美身心,开发智慧,使人体验到身心健康之美。太极拳是立体的画,是流动的诗,是无声的音乐,是优美的舞蹈。故杨澄甫前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其美学内涵可净化每个太极拳人的心灵。

在古代的整体化的美学观念中,天地人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与运动规律,宇宙是人的外化,万物是心的外化,因此艺术和科学都是宇宙和谐统一的反映和表现。“道”--宇宙、生命的规律,运行在万物的变化之中。要探索“道”,就必须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动态功能,“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统形”是传统美学的原则。神韵生动厂,则形似在其间矣;不求形似,正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出动态神韵之美,也可以说追求神韵之美就是追求道。这也是老六路以神役形、注重神意气的内在修为,并不以动作的优美以博得他人的赞誉的根本原因。但老六路并不排斥通过练拳对人的美育。《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所附录的《功夫.情操.事业》一文特别提到:“太极拳的动作、姿势、神态符合形式美法则。汪老师教拳,在引导体会内功劲法的同时,从不忽视拳架的美观大方,总是及时指点怎样做才好看。中正安舒、松稳慢匀、上下相随等等基本要求就正体现着均衡、节奏、和谐等审美特征。此外,一个人练拳或揉手时的仪表也反映着他的精神状态。在这里,就包含着心灵美丑的问题。”《周易》也强调内在美与形体美的统一。如《易.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即言内在的美是形体美的基础,形体的美是内体美的外象,形体美意味着内在的美,故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美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去探寻其根源--心灵美,并进一步探寻道的真谛,这才是其美学内涵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陶冶情操的一种重要方法。

11.文武相成的进道观
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传统上归于导引养生术,是以调动整个机体调节功能为主,注重提高人体自身抗病康复能力和自然防卫功能的自然疗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健康长寿,且太极拳谱中有《太极血气根本解》、《人身太极解》等沦文与医学密切相关。而在古代,导引法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医者皆很重视导引养生术。《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乔”;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记载有大量导引法、养生方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此外占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傅山、徐灵胎等精通导引术的名医,近现代有王新午、胡海牙、郑曼青等前辈,均是中医、太极拳皆精的代表人物。医者学习太极拳,一来可以使自己养生延年,达“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为人类健康多作贡献;二来可指导学习,多一种疗病手段,以提高医疗水平,进而达到《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总结的医者的境界:“一曰治神,二日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四日制砭石大小,五日知脏腑血气之诊。”而练太极拳自古就主张文武兼修--“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太极文武解》)。习太极者学习中医,一来可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思想境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哲学精华,能更好地指导练拳,增加悟性--“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二来中医中除了全神保形及导引等养生外,尚有人量饮食、起居、房室、针推、药物等养生的方法与理论,从中可以学习更多养生之理、治病之方。两者有机结合,可相互促进,享学术有成、健康长寿之效,并进一步由术人道。

12.知行合一的认识观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与行属于古老的认识论的范畸。“知”即指所谓的“道”、“理”等一般的自然观而言,“行”主要是指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知行关系问题,即人类自身认识和实践这两种能动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两千多年来,不知耗费了多少哲人的智慧和笔墨。“知行合一”,是学习传统文化所应持的根本的认识观。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亦十分重视理论对行拳、揉手的指导意义,如“以理做意”就是增强悟性的重要方法,即通过读书(相关的太极文化、中华遭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来琢磨其中的道理或体悟隐藏在文字里的奥妙,然后将其贯彻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体系中,练习时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把从书本上得来的感性认识升华为身知、气知、意知、神知。正如八卦掌第五代传人铁恩方前辈所认为的“能够知道一个道理,这是智;知道了还能去做,这是慧”。这一认识已朴素地遭出了传统文化中队识观之精要所在。

13.反求诸己的内求观

当代著名哲学家钱穆、冯友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立与发展的方法论基础是内求的哲学。著名养生家庞明认为,通过功夫(气功、太极拳)修炼所获得的异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其方法论是内求法。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四代传人汪永泉先生说:“对太极拳内功不应做任何神秘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其要求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太极拳内功的奥妙就在于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力量。”这也是内求法的表现,是太极拳、人极术、太极道特有的方法学与方法论。内求法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使自身的生命运动状态发生跃迁,它是在超越常人的功夫状态下进行的;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手段的指向,首先是从自身这个主体人手的。其优越性在于,它在研究神意气形四位一体的整体时,在研究作为整体的人与大自然(揉手时的对手、形拳走架时和外气的混化)的关系时,不改变被认识事物的本身,而是借助功夫境界(身知、气知、意知、神知)直接体察它们的自然属性、运动过程以及发生条件,是对真实情况的写照(具有整体性特点)。
内求法认识的对象是人,是神、意、气、形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内求法是在功大状态下进行的。在此状态中,人体内的各种认识功能(包括意识的综合认识)的灵敏度进一步增大,这是较没有功夫之人的意识运动更高层次的牛命活动--比如,体现山“发人于丈外”、“耄耋能御众”的揉手、技击之神舒(虽然对于太极大家来说,这只不过是“末技”),以及“阶及神明”之大智慧,因此,它查知生命运动进行的状态就成为可能。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道家修道、传道的一种世俗化途径(可惜许多人仅仅把其当成了体育锻炼项目,虽然它有很好的健身效果),而实践之,却可改变人的生理功能,提升人生修养境界,并为进一步探索宇宙人生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杨式太极拳老八路反求诸己的内求特征,可使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相契合,使人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从而实现永恒的喜悦--“翻江播海,尽性立命”(《授秘歌》)。

由此,我们认为,要想实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应达到的境界,离开反求诸己的内求观,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改变人生命运的美好愿望也会变成水中捞月、可望而不可及了。

14.道律身心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社会息识形态的一部分,属于伦理学范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德的含义要广泛而义深刻得多。著名学者庞明先生对道德观、如何涵养道德及其重要性皆有精深的论述。《老子》又名《道德经》,庞明先生认为其所言“道德”的含义是;宇宙间最根本的物质(原始混元气)及其最根本的性能,即其体和用,亦即具体事物及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古人认为在练功过程中能够体认道,践行德,对道和德都能感知得到。而儒家则把“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礼,即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综合儒、道两家,然后形成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相结合的道德观。“道德”在意识中是更深层的东山,是意识活动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判断善恶爱憎的参照系。涵养道德是更高层次的运用意识,本质是涵养混元气。其目的在于改变不良习气和性格卜的偏颇,使其符合自然生生不已之性,陶冶性情,把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克服掉,以保持中和之气;提高情趣,超凡脱俗;去掉为私的意识,克服我执,建立大我;使人能客观地反映事物,上观完全符合客观,本性服从、遵循、反映宇宙和生命的自然规律,与自然之气相通,从而恢复生命自然活动状态,加强人的生命力,解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问题。

传统武学中对于武德的培养一贯很注重,如广泛流传的“德为功母”、“以德培功”、“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德高气纯”等原则便是明证。杨式太极拳老六路,除了遵循一般的道德规范外,将涵养道德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将其作为太极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反复强调太极文化体系可分成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三部分内容。“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修”是修正、修改、修理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以太极会天机.太极拳中的道德修养要求,除(口授穴之存亡论)、(十不传)等外,流于文字的武篇专述并不多,更多的内容散见于拳论中。其实,只要认真体会,走架揉手的原理便是道德修养的指南,试举例如下。

太极--融合分别、包容宽容;

神为主宰--做事要符合本性,不随波逆流;

神宜内敛--含蓄不张扬,平和宁静;

舍己从人--虚怀若谷,奉献社会;

节节贯串--顺序而动,不急不躁;

双重则滞--不制造矛盾,要调和矛盾;

不丢不顶--不亢不卑、不放弃也不过分执着;

应物自然--自然脱俗,不做作,不拘谨;

中正安舒--执两用中的中庸观,坚守操行不动摇;

圆活连绵--慎始如终,坚持到底不中断,外圆内方;

阴阳互孕--互助的团体精神、品性符合自然生生不已之性;

阶及神明--树立远人目标,不要浅尝辄止;

先在心,后在身--三思而后行,小心谨慎,不浮躁;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心口如一,言行如一;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对酒色名利视如粪土,货利位名,不动于心;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涵养道德与否是“道”与“术”的分界,足境界能否达到上乘的关键,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15.圆融统一的大健康观

中国文化偏重形而上的从而,对人本身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都是如此,比较注重神意对形体上疾病的发生与治疗上的主导作用,如道家及医家认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佛家认为“境由心生”,所有疾病都是由心造出的幻影等。

拳、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由术人道,达到改变人的生理功能与思想境界,进一步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使人的活动与自然规律相契合,使人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永恒喜悦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意识深层的参照系得以更新,意识得到扩展与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宇宙观得到了校正从对立通往统一,人的疾病亦随之自然转化并消失,这就是拳、医达到大健康的根本途径,所谓“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中曾把刚超常智能进行诊治疾病的医生称为“上工”或“守神”,而把用常态智能进行诊治疾病的医生称为“下工”或“守形”  应该说,健康有多个层面,不可能人人都能达到最高层。 除了从“神”入手的高层次调整外,中医中打针、推、药、食、敷、熨、摄身等等多种力法从形、气等不同层面调节阴阳平衡。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也有点不同层面的调整手段,其充分运用丁“无中生有”规律,从而达到“气遍周身不稍滞”,在气的层面上达到平衡、补充;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要求“有意似无意”,当用意太过而产生气机失调时,可用“面壁蹲墙法”进行纠正;当手中小气球培育成功,可用之向自己或他人病灶贯气以转化病灶、治疗疾病…所有这些,都是先贤们为了引导人们最终在神意层面上山对立走向统一,走上“长生久视”、“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健康大道所创立的各层面平衡阴阳的疗疾手段,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还有一种独特的医疗手段--揉手,其独特的医疗作用在魏树人老师身上体现得很明显;魏老师55岁时就因心肌病病退了,通过28年学习各种太极拳皆未能治愈,似魏树人在汪永泉老师教自己揉手(揉手跟推手本身是一回事,不称推手称揉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相互用拙力顶牛)技艺的时候心脏病被治好了。老六路的揉手为什么能治愈心脏病呢?原因就是这个揉手,和我们原先所认识的推手不一样,不是用力气、身法、招势去推人,而是在揉手的过程中,平和、从容地发挥神、意、气的巧妙变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对方J体内,从而达到深层次的渗透、按摩、滋养对方的五脏六腑和皮肉筋脉骨的作用,手抚贴在对方身上就如同问对方需要什么帮助一般--在屈己从人的前提F以静制动,避免冲撞,对人的内脏和肢体不会产生任何损伤,相反还会不断地调动和培养神、意、气,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各种疾患(蓝晟著《健康是一种时尚》),其实,从深层次的本质柬行,揉手足最亲密最和谐的一种人与人交流方式,通过互通有无,在意识深层培育人人合一的观念(不能达人人合一,就别谈天人合一)。这本身就已经踏上了圆融统一的健康大道。当然,能与功力比自己高的老师揉手,那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每一次随着老师神意气的变化弹发起来,气血都会在体内激荡起来,周身舒服极了。因为老师在与自己浑化为一体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十足”(《老广》),其与自然之气的沟通更畅达,井以自身为中介帮助我们与自然圆融统一,从而使内气得到快速补充,这也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帮助对方凋幣的主要方式总之,圆融统一是健康大道的基石,也是每一位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者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