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氏太极门的功夫训练过程中,非常讲究“套路”与“竞技”相辅相成。套路是练“体”,竞技是练“用”。这“体”大家都知道是指人的本身,也就是人本身的肌体或肢体,客观一点讲,太极拳他只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调节和挖掘肌体潜能的运动。比如灵活的缠丝、敏捷的走化、力量的均衡、速度的把握、还有弹抖劲和爆发力等等。要想将“体”达到一定的“用”,就必须有一个量与质的关系,“拳打万遍,功夫自现”。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积累,所谓的功夫就是体能运动的积累和量变,只有量变才会产生质变。由不会到会需要一定的量〈练习的遍数〉,再由会到精也需要一定的量〈练习的遍数〉,如果通过一段时间和一定的次数练习,动作就会娴熟。“娴熟”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最后结果。“用”是技法,是使用技巧,是陈氏太极拳历代老师或高手们利用太极相克而又互助的原理,制造矛盾而又利用矛盾总结出来的击技经验。“引劲落空”,“以静制动”,“四两拔千斤”等等词汇的出现,充分的显示了历代老师或高手们的聪明才智和通过真正的功夫练习,就可已弱小赢强胜的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
“用”既是陈氏太极拳的延续,又是陈氏太极拳的精神。有“体”无“用”只能算是刚搞懂了一半。换句话讲,既是您太极拳套路打的再好,如果没有学过“用”,
那你与敌对阵时也就没招可施。陈氏太极拳的“用”,在初级阶段非常讲究要入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而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讲的“规矩”是指方法,也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其具体的实施办法。中级阶段是揣摩规矩,因为在“用”的过程中需要动作要协调,如要动作标准而又协调,就必须要精心揣摩和反复的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体察各招式的精明所在。高级阶段是脱规矩,就是根据自己平时所学,在与敌对阵时可以不拘一格的适时发挥。另一种涵义是指打破原来旧的格式,重新创建新的技击概念或模式。要想脱规矩必需要先入规矩,如果说连规矩都没有入,那么脱规矩就只能或根本就是在空谈了。
陈氏太极拳“用”的表现可谓多种多一样,从劲别来讲可分:“棚、捋、挤、按”。从操作上来讲可分:“采、列、肘、靠”。身法的体现主要有:“进、退、顾、盼、定”,总称为“十三要”。“十三要”主要由一百单八招分别贯彻与实施。一百单八招也称“一百单八势”,他是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好手们在经过无数次的实战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战技巧,是陈氏太极门的精髓,是我国武林中的夺目耀眼的奇葩。
以前,由于陈家比较保守的缘故,为了防止落入外人之手,大都不以图文存世,在陈家沟大多都是子承父业或甥学娘舅,大多都是言传身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多重多样的原因,有一大部分的招式在陈家沟和外界多都流散。没有一家和那个拳师能保持的完完好好,许多家都是几招有精或各有所长,但能全面懂得老陈家传统击技一百单八势的已是寥寥无几,时刻时面临着失传。
从八二年起,由于官方提倡的“太极推手”的流行和有些规则的限定性,无论温县的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大比武,全省、全国的推手赛和国际太极拳年会的交手擂台赛。陈家沟乃至全温县的后来的太极拳继承者,为了急于求成和适应新的推手现象,大都没有系统的从传统的“太极搁手”训练入手,更有甚者,有的练套路都没有学好或练过,仅凭一身蛮力,苦练几个死招式,就上台上去死拼乱顶,完全没有一点点太极的味道。不但令观众失望,而且长久下老陈家那真正的老玩艺会真的失传,行内人士都为此担心,做为陈氏之孙,我也曾为之揪心和无奈,事隔几年。此弊端越来越明显,鉴于此。笔者才下决心从八八年起,历时五年,利用在外教拳的闲余和节假日,多次回老家走家串户拜会族内长者和有名拳师,将各家所长挖掘整理,系统的将陈氏太极门经典击技汇归一炉,有些招法由于没有名称不便牢记,我就根据动作象形重新定称,经过一年多的研熟练和研究,终将陈氏太极门击技一百单八势重新献世。为了推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和全面的体现陈氏太极门的击技文化。九二年七月河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将其拍成教学片,同年九月份在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引起轰动,被誉为:“是太极拳教学片之经典”。
陈氏太极门击技“一百单八势”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二十四擒手”,主要运用缠丝劲对敌方进行抓筋、拿脉、反关节和扣关节等等。以控制局部而影响全身,以最小或最少的力制服强悍之敌。
第二部分:“三十六解化”是陈氏太极门特有的武学经典,他利用“旋腰转脊”,“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肩坠肘”,“固点加圈”。是顺应客观变化而变化的完美体现,精彩的表现就是明明已被对方“拿着”如果运用得当,往往会出现戏剧性变化——“反拿对方”。
第三部分:“四十八大摔”,是在“二十四擒手”和“三十六解化”的基础上利用“钩脚”、“摆膝”、“肩靠”、“肘打”“掌推”等一系列手段将敌手击倒的有关方法。与外家拳摔法不同之处就是“诱敌深入,引进落空“,“用巧不持拙”。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