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者口增,这无疑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是“学拳的人多,懂拳的人少”“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从整体卜看,水平提高不快”因此,习拳之人应注意研究太极之理。理明,则收效自丰;不明理,则难人圣境。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含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结合老年人特点,着重就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几个理性问题,整理成文,供喜爱太极拳的老年朋友们参考。
拳家在论及如何观赏太极拳时说:“善观拳者,必不于耳门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自能生动灵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所以,老年朋友们要想把太极拳打得灵活如意,就不能只重拳架,还必须从拳理中求之。
一、凝神纳气,以养为归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从它的原始意义和本质属性来说,自然为了防身。但从它久传不衰的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来看,却是修身、养性之术,“打人犹其余事”。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太极拳是在总结前人练武、修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编的一种集练武与修道于一体的卓绝拳法。它既汲取了某些武术“用力过当”“伤身损体”的教训;也克服了某些功法“久坐伤神”“形体憔悴”的弊端。它与其他拳法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动作。而在于凝神纳气,以养为门。
古代养生家有一种理论认为:“太朴散,则寿妖可卜”。这里的“太朴”二字是指人的元气,或曰精、气、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元气如果散失了,他寿命的长短也就可以预测了,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万物蕃,则造化之元精耗散。木多实者则根伤,草出茎者则根虚,费用广者则家贫,言行多者则神竭,皆妖也。”所以,先人教授太极拳,特别强调要凝神纳气,培根固元,强本节用,并以此作为习练太极拳的核心和归宿。例如,打拳从起式开始,就要求“清心寡欲,平心静气”;行拳中要求“气息绵绵,轻轻运行”;收拳时要求“阴阳归一,气沉丹田”;这些都体现了这一宗旨。太极拳是一种动功,但在行拳时,却要求动中求静,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老年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只注意动态的一面,而忽视静态的一面,行拳时精力都集中在动作上,而不注意在凝神纳气上下功夫,这样就把打太极拳变成了体操或跳舞,是收不到应有效果的。述有的老年朋友,在打拳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练习项目太多,活动时间过长,行拳速度太快,追求高难度动作,体力消耗太大,甚至损伤了身体,这也有违养生宗旨、拳家告诫说:“习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若贪若妄,成就终鲜。”又说:有的人“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然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其中三昧……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这些告诫,言简意赅,值得借鉴。
还应指出的是,有些老年朋友喜欢在打拳场所研讨问题,这无可非议。但有的说话声音过大,甚至为社会上一点小事或太极拳的一个小动作。争得面红耳赤,这不仅有失大雅,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静化”打拳环境,影响打拳效果。现代人虽有“聊天可以健身”的说法,古人也有“口张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气只够喘息的,声只够听闻的,切莫长余分毫的说法,亦并非妄语。
二、“知雄守雌”,以柔为为法
太极拳如何打法,比较一致的看法足刚柔相济,以柔为法。但何为“刚”?何谓“柔”?怎样理解两者的关系?却往往众说纷纭。如有的说:“刚”就是打拳要有力量,否则怎能打人!有的说:“柔”就是毫不用力,否则怎能健身!还有的说:“柔就是像面条一样,越软越好”。这些说法看似有理,似拳家认为这些都是皮相之谈。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现象,来看到本质,认识偏颇,各执一端,忽视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要真正弄清“刚与柔”的关系,还要懂一点古人的“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古人讲:“立人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勺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思是说,天地的大道理和人生的大道理,都可以用阴阳和刚柔来解释,这个道理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领悟到的。
中国人自古好强,宁折勿弯,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们是,不分情况地一味崇拜和追求刚强,并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经常看到的事实是,“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曲则全,枉则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那么怎样应对这种”似倒而顺”的情况,老子用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比喻作了回答:“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真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里的“雄”,是指刚强;“雌”是指阴柔;“谿”是指溪涧,像征卑下;“常德”,是指“道”,即为人做事的原则;“婴儿”是指人性本来的状态,即自然。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们把阳刚作为追求的目标并设有错,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却要甘居卑下,以柔为法,反其道而行之。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实现崇高的人生追求。为人处事如此,健身防身也无不如此。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太极拳中所说的“柔”,实质上是指人体的一种自里至外的顺时、顺情、顺理的自然生机,也就是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而不只是一种柔软的表面架式.它的基本含义是,“以阳御阴,以阴随阳”,“外柔内刚,刚柔相济”。从防身来讲,是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从健身来讲,是涵养牛息,冶神炼气,疏通气血,锻炼阳刚之体。拳家讲:“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炼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阴阳分离,不再有道。
三、内外兼练,重在练气
太极拳的动作千变万化,初学者往往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也叫“外练”,无形也叫“内练”。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虚领劲”。属于外者,即所谓“身体轻灵,节节贯串”。在内是意气鼓荡;在外是肢体运动。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以内御外,循环不已。学习太极拳的程序,应从外形入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旦掌握外形以后,就应在练气上下功夫。占人认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为太极,以用言为一气”。“气是生命的本原”,“气充则血足,血足则体强,体强则意坚,意坚则魄雄,魄雄则可以延年益寿”。所以拳家在教授太极拳时,特别强凋要练气。
养气和练气几乎是道家一切健身术的核心,也是其价值所在。如果摒弃它的神秘色彩,实际上就是在心意的指挥下,充分利用人体的开合及呼吸,来达到疏通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主要方法如下。
(一)静心涵养。古人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做学问如此,打太极拳也如此。“善涵养而后性气不动;性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二)调整呼吸。学习太伋拳,不仅是熟悉拳架的过程,也是调整和锻炼呼吸的过程。开合即是呼吸,呼吸即是廾合。初步功夫,要求门然呼吸,进而逐步养成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方法是:结合身架的开合、升降和动作的转换,使腹部也什相应的开合、鼓荡,从而使整个腹部和胸腹之间横隔肌也作相应的运动,使内气得到锻炼。通常情况下:出于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吸时胸开、胶合,气由丹田上升;呼吋胸合、腹开,气归丹田。
(三)以意运气。古人认为“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动则意起,意牛则心随”,“心乱则意散。意散则气浮”,“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安”。所渭以意运气,就是运用意念,将走架和呼吸结合起来,使体内意气鼓荡。气血流通,并以内助外,内外结合,使五脏六腑和全身都得到锻炼。
(四)使转运化。所谓“使转”,即全身的起落旋转和开合变化.所谓“运化”,即通过盘架子,使周身穴节放开,达于圆活虚灵。
四、圆活虚灵,即为圣境
习拳之人,无不想尽快得道,步入圣境.但拳术动作千变万化,太极拳理博大精深,何谓得道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
尽管评价一套太极拳打得好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毕竟还是有标准的。这里所说的标准,既不是能否战胜对手,也不是竞技比赛的具体标准,而是它作为一种健身术的基本标准,这就是“圆活”和“虚灵”。前者是指形体,后者是指心境。
为何把“圆活”作为练身的基本标准?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均以圆为法。从防身角度来讲,圆活才能立身中正,八面应敌;从健身角度讲,圆活才能气血畅通,强身健体。所以拳家讲,“圓活为太极拳的第一要义”。
为何把“虚灵”作为练心的基本标准?从防身讲,虚灵才能灵活应敌。从健身讲,虚灵才能气血畅通。久而久之,才能练出阳刚之体。所以拳家讲“太极拳之精神,以虚灵为极致”。
老年人机体退化,气血不足,要使身体达之圆活、虚灵并非易事。但纵观古今练拳之人,真正得道者多在老年之吋,因为老年人阅尽世事,淡薄名利,理解山强,一经名师指点,更易得道。因此,只要增强信心,力学不辍,必有大成。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