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身运动热潮中,太极拳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群众喜爱。然而据我们所见,大部分太极拳锻炼群体却只满足于比划拳套,不注重动作的规矩,达不到太极拳应有的锻炼效果,失去了太极拳的真正内涵,丢掉了太极拳的神韵。本文试从教学与辅导的角度谈点个人意见。
明规矩而守规矩太极拳的“规矩”是先罪们经过实践、创造相传下来对动和标准化的特殊要求。它是一种严格规范的法则,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特点各具特征,但锻炼要领可概括为:心静用意,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连贯圆活,对称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呼吸与动作配合等。太极拳要练得出神入化,首先要从规矩入手。前辈郝为真曾述:“月如教人之法,谓须先求处处协于规矩,久之习惯成自然,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自能应敌从容而运动如转圜。”可见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规矩,不可乱来。在太极拳的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基本动作、基本姿势的规矩,向习拳者讲清每一动作每一招式的用途;要严格规范太极拳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动作中把基本动作和姿势融为一体,掌握动作速度、路线和方法,逐渐达到立身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这样才算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形似。
脱规矩而合规矩如果我们把“明规矩而守规矩”作为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塑形”的话,那么“脱规矩而合规矩”就是“创意”。这里所说的“创意”有三层意思:其一,我国流行的各式太极拳是按照有关要求和法则创编的,符合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内涵要求。可以说创编太极拳是一种“创意”。其二,要结合个人特点创造性地运用练武之术、用武之术,即发挥个人特长,灵活运用,体现个性。其三,表现出太极拳的“神似”。“脱”是超脱的意思,是独创性即个性的表现;而“合”则具“含有”之意。独创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规则,因此“脱”和“合”是相辅相成的。太极拳中的“明规矩而守规矩”是求“形似”,“脱规矩而合规矩”是求“神似”。“神似”追求是一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韵味,表现的是一种“随心所欲(意念)不愈矩”的神韵境界。从规矩到方圆杨氏拳谱曾述:“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地。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规矩与方圆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规矩是条件,方圆是结果。没有前者就不可能产生后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论学习书法有这么一句话:“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正因为他学书作字遵守了正确的法则,在潜心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行书先河,从而被世人尊为“书圣”。习拳也是这样。纵观古今,我们还未发现不遵循规矩而能在武术界成大器流芳百世的“名家”。方和圆是两个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在太极拳中以刚和柔、直和曲、急和缓作为表现形式、方圆相兼,出于自然,才能表现出太极拳舒缓柔和、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的韵味来。泯规矩于方圆,穷变态于拳端,合情调于理中,自能生妙。
三点建议(一)取法乎上优者为上。对于初学者来说,择师是首要的,所谓“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于取法乎上。只有经过专门训练、培训,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者方可担任教师、教练。也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看名家录像、名师图解来学习,揣摩体会要领、精神。切不要随便拜一知半解的人为师,切记拳谚:“教不严,拳必歪,学不专,拳必滥。” (二)注重基本功训练1、抓好身体各部姿势在基本动作中的定位。首先了解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而后按照要求严格规范基本动作,使基本动作中的手型步型及身体各部的姿势都符合太极拳的要求,达到正确的姿势定位。 2、逐步形成基本动作的动力定型。基本姿势有了初步定位以后,就要考虑怎样才能使定位的动作巩固定型。要注重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的基本动作中把各部姿势恰消退地配合,经过不断检查和纠正,使基本动作达到正确的动力定型。 3、使定型了的基本动作在成套练习中更加巩固提高。首先抓好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加强动作的连贯性,在成套练习中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领,不断矫正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使定了型的基本动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追求神韵境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在成套演练中有了初步定型后,须按要求、照规矩反复习练拳套。拳谚云:“拳打千遍自然熟,拳打万遍神理现。”只有反复习练,才能使动作协调,连贯自然,劲力顺达,充分表现出“腰节功,四脚随;根梢功,腰节随等身法特点。如此,灵活的身法也就自然体现在拳式之中。有了身法的灵现,加上虚灵顶劲,气沉丹田,重心沉稳和内在的鼓荡气势,则“神韵”境界就不难达到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