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中写得清清楚楚:“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句句都是指推手时两人之间的事。两人相接,如双方都用力,发生抵抗,谓之双重。双重则滞,仍力大者胜。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我可以走化矣。(据陈微明注)
至于“分虚实”,在杨澄浦《太极拳术十要》中写道:“四、分虚实: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无疑,这是指导练架子而言的。练架子为什么要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呢?因为练架子是要达到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增长内劲,并能收到强身健体的最佳效果。而“行气”的机制.除了意念和拳势的两重导引外,还必须身心放松,气才能通。也就是说,只有分清虚实,才能使肌体虚灵,容易放松.便于行气。杨澄浦《太极拳术十要》尤其强调了“松腰”,他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说明松腰与分虚实密切相关,每作一势,“蓄”时吸气,内气上命门,要松腰:“发”时呼气,内气下沉丹田,要松腰。只有松腰通气,才能做到((十要》的“连绵不断”:可谓关系多方而鱼水情深。足见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义,诚非虚语。
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分虚实”的真实内容,才能贯彻到实践中去。然而有人硬是将属于推手的“双重”这一概念搬弄到练架子的“分虚实”中来,打出了“虚实不分即双重”的禁牌。据说,“从式上看,两手用劲与方向皆相同,为手之双重,两脚用劲与方皆相同,为全身之双重。从内劲的走向上说,双手的内劲走向是往同一个方向去就是双重”。甚至,还有“意上的双重”,“神意气的走向上不可双重”。越说越玄乎,这是在发展太极拳的理论,还是在吓人!
于是有人质问:杨式太极拳“如封似闭”的双手前按,“两手用劲与方向皆相同”,算不算双重?“蹬脚”“分脚”,算不算双重?还有“双峰贯耳”的双拳向前合击,算不算双重?“上步七星”的双拳向前合击,算不算双重?“上步七星”的双拳交叉向前,算不算双重?再说,“起式””收式”的“两脚用劲与方向皆相同”,更是“全身之双重”吗?还有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其掤捋挤按,除“掤”外,“捋挤按”都是“两手用劲与方向皆相同”,算不算?如果这一切都属于“双重”,这拳该怎么练?
总之,“双重”是指发生在两人推手之间的“顶撞”,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练拳怎么会自己“顶撞”自己呢?所以在练架子的过程中是不存在“双重”的。
练架子要“分虚实”,如果未分虚实,就叫“虚实未分”,不能叫“双重”。如“起式”,从两条腿来看,是“虚实未分”;但从整体来看,则是上虚下实,还是分虚实的。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才有利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身的重量,主要靠单腿承载,而上半身,应是全虚灵的。这样认识“分虚实”,对于以上所举的双手前按等等被视为是“双重”的动作,才可以作出正确的评价。双手前按等等,都是虚灵的.与“重”搭不上边,更谈不“双重”。尤其像“蹬脚”,除一腿承重外,蹬出的一条腿和双手都是虚灵的,神采飞扬的,何“重”之有!古人用“全体透空”来形容太极拳的虚灵功夫,乃是出于真实的体验。
“分虚实”之所以成为太极拳的第一义,要在使你通过虚灵,到达“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彼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