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太极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耆老早过.太极拳的演练一直坚持至今.感受良多。我早晨六点半开始演练太极拳,天好,有时在本地区中心绿地(偶尔也去公园)徐缓吐纳:天不好.则在自家厅堂内进行慢悠盘架。如果这天无大事,则在下午四点左右加上一次。我练过陈式56式竞赛套路、神拳、丁金友先生所传55式传统太极剑和杨氏85式传统太极拳.除了对杨氏85式传统太极拳情有独钟以外.其他拳剑都”无所住”.更不要说,走外形的那些东西

我将85式传统杨氏太极拳前几式.结合吐纳的演练,表述如下。

无极站桩:自然立正,面向正南。注意脊椎与地面垂直.百会引领玉枕至命门向上松开:同时,会阴通过尾间由命门向下松沉,使得整个脊椎如弓拉满.并留有余地。类似“舌抵上颚”这些老生常谈的要求就不赘述了。思想净滤,时间自己把握.然后双脚开立。

太极起势:通过微微吐出污浊之气.意想内气沿着任脉下行,经丹田到会阴,同时尾间如抓斗车的抓斗一般向前下方铲土.带动脊椎松沉,百会仍意想被向上牵引着;再通过鼻孔微微纳入新鲜之气,意想内气从会阴沿着督脉经命门、玉枕回到百会.此时双臂双腿分别通过锁骨、盆骨挂在脊椎上.运用涌泉吻地的脚掌蹬地,使得拉满弓的脊椎慢慢还原(杨式太极拳讲究均匀),在意识牵引下带动上臂、小臂、腕、掌、指端如鞭向前上方节节贯串膨胀举起.此时双臂棚起。双臂到达前平举时.再次吐气,要求尾间如铲土(以后叙述不过多重复),此时双臂仍然向上拥起一段.由于始终沉肩的缘故,肩是臂的最下端,再次纳气时,带动上臂、小臂、腕、掌、指端如鞭分别向腰间两旁收回。

揽雀尾:深长吐气,意想内气沿着任脉下行经丹田到会阴,百会似木偶提着,引领脊椎沿着命门朝两个方向松开,左脚跟旋转配合人体慢慢下沉、右转,左臂自然下垂,右臂慢慢向正西方拥举起;接着双臂两掌自然相抱。此时.虽和其他拳书叙述无异.但并非刻意做之。当右脚掌铺地得力时.纳气.左脚自然腾空收至右脚踝内侧后.左脚向正南方铲出,脚跟着地。吐气.脊椎满弓后,纳气双臂棚开,做左拥。然后运用吐纳进行右棚、捋、挤、按,做完揽雀尾。其他以此类推.直至盘架结束。通过吐纳,意想内气沿着任脉下行经丹田到会阴.再由会阴沿着督脉经命门、玉枕回到百会.如此循环往复,一招一式,一个动作再一个动作慢慢练来。杨氏85式传统太极拳我练上一趟.至少需要30分钟以上,(有一种说法,必须在20分钟内练完).其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体脸,兴味颇浓。

通过演练,我感受有以下几点。

1.对“用意不用力"的感受

拳界对此已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争论往往由于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难以统一。我则认为.“用意不用力“并非全然无力。练拳时.至少有支撑着身体的力需要支出。如果腰脊椎加上意想、吐纳,只要能做到传导力和重力达到平衡,就是松开、松沉、松柔的一种有益练法。

2.对松沉的感受

练拳体验告诉我们,如果松沉不得法,脊椎一味沉.或压缩.人体会致病.引起腰脊伤病,发生疼痛.经常会贴伤膏药,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向下一个方向的松沉,实际上就是松懈。所以,松.一定要从命向上、向下同时松开.使得脊椎形成满弓或还原两个状态推动进行练拳。如果用“快慢相问“的方法练拳,则慢时脊椎逐步形成“满弓”状态,快时脊椎通过还原力.由地面作用传导发力。如果用“松柔均匀”的方法练拳.则通过脊椎带动人体慢慢进行,缓缓地收紧满弓,再缓缓地放开还原。手足、身姿全由它带动。

3.对局部和整体的感受

手足练拳是局部练.脊椎传导才是整体练。比如一棵杨树.手足是树叶,脊椎(包括意想)是树根。否则.练拳本末倒置,效果难以事半功倍。练拳时.手足是被动的,支撑足担负着人体的重力,传递给地面,同时通过足的支撑,接收地面反作用力的传导.由于脊椎紧、松或绷紧、还原,使得左右足有规律地轮换支撑着垂直的脊椎和人体重量,带动双臂手和被动足按太极拳的拳势要求及其规律运行。

4.对关节疼瘸的感受练拳初期没有掌握太极拳规律时.膝关节确实疼过。当时有人说.姿势不对,说迈足没有达到某某角度等等.但做到了某某角度,结果还是疼。因为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是武术.哪有只从外形上进行本末倒置的答疑的?一切要讲究自然.硬说足跨出要有多少度.这和古时候的一个笑话有何区别?大敌当前还管什么帽子戴不戴正.这不是找死吗?打拳时,吐气、脊椎慢慢松沉收紧、落胯蓄劲,慢慢转换支撑足,由任脉传导到达会阴后,纳气,新的支持足慢慢螺旋蹬地.脊椎慢慢松开还原,慢慢转换支撑足,由督脉传导到达百会。在这个过程中,支撑足蹬开、蹬尽.被动双臂手拳势也刚好自然到位.支撑足再一次转换到位。如此练来.膝关节全然没有疼痛的道理.因为足掌以涌泉为中心与地面进行螺旋运动,适合人体自然结构,不会违反骨骼生理规律。 欧阳长松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