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上演的时候,我五六岁,和很多孩子一样,对电影中的功夫着了迷。尽管那时候身体羸弱,但总梦想有一天能有飞檐走壁的本事。
从小学刚刚认字开始,就爱看武侠小说和武打电影。也格外爱听一些流传在我们当地一些“江湖“传闻。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附近就是市里的体育场,那时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天天早上早起去那里跑步,在体育场经常能够遇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他每天都带着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练武术,我就在旁边看,后来也跟着学。
他是个退伍军人,比较注重力量,自己能用单手在单杠上做十来个引体向上,他教拳从让孩子做俯卧撑开始,我学了一年,别的都没有学会,也就学会了俯卧撑和拉单杠。臂力也因此较同龄人强一些。
后来一来因为时间有限,一来也觉得武术不过是练练力量而已,没有多少意思,也便渐渐放弃了。
2002年,我读大学二年级,当时兰大一部分里推广一个别的高校里的“舶来品”,说是要为祖国工作五十年云云,因此学校里流行起了晨练。除了跑步等常规项目,也经常能够看到几个同学在操场里慢吞吞里比划一种叫太极拳的东西。
印象中,太极拳只是老头老太太没事干,活动活动筋骨才干的事,深深不以为然。但他们练地认真,练完了还要交流心得。听他们说,这拳是从兰大天水路校区的一个老师那里学来的,老师的名字叫冯道一。
名字挺好听的,想象中的他应该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有着神仙一样的风度。
有一个星期六,到兰大天水路校区办事,无意间又看到这几个同学在那里跟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人练太极拳,便凑上去看。那老师先带着他们练了一套架子。练完后又开始推手,四只手黏在一起,摇来摇去转了极圈,然后那个同学就悠悠地飘出去了,落在两米开外。
当时的我在旁边愣了一下,“这不是有点像传说中的高深功夫吗?”
我又在看着他们推了几个回合,也是同样的情形。
我放下手里的书,说,老师,我也试试。
那老师伸出了手,示意我来。我憋足了劲,准备一把扑上去捏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摁倒在地上。那个老师有点胖,个头比我略微低一点点。一般这种身体状况的人,我这一下子定叫他仰面朝天跌在地上。
我瞅准盯稳,朝他的脖子奔过去。哪知他连动都没有动,右手搭在我手上,轻轻一捋,我的整个身体便立刻悬空,脚底无着无落,轻飘飘地,有坠下悬崖的感觉,脑子顿时也一片空白。身上的汗也哗地一下从毛孔里全冒出来。等我有了意识,自己已经站在离他一米多远的地方。
这位老师就是冯道一,是他的艺名。这功夫也就是传说中杨式太极拳,。
当天晚上我琢磨了一个晚上,一直在回味那一刻的感受,这是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能看到的情景。这一下子让我感到十分激动,也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久已放弃的武侠梦又重新燃烧起来了。第二天,我便跟随冯老师学起了拳。
至今已经是四年多时间,中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两年时间基本上没有练。但尽管如此,我也终于知道太极拳并不是我们平常在大街上、公园里看到的那样,其中还另有天地,这也算是一点收获吧。
这几年,也常常和冯老师推手,总感觉他的身体象水一样,我一伸手就会掉进去,空空落落,无迹可求。
在这些时间里,也听说了他当初学拳的故事,颇有一点传奇。
冯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算得上是兰州武林的一位高手了。在兰州大学读书期间,他曾经随闻名全国的“马氏四杰”之一的马颖达学拳,并兼学拳击和散打,后主攻散打。“马氏四杰”是我国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的四个公子,其中的马明达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过中国武术,马贤达就是《少林寺》的武术指导。据说当时冯老师在拳台上可与马师戴拳套战成平手。在他的拳友中,有许多同学是全国柔道、摔跤冠军,可以经常切磋,但冯老师基本上可以力敌5-6人。经过几年锤炼,他自认为可以天下无敌了。
然而,他总觉得自己的功夫和古书记载中高手打人是一触即发、如掷弹丸的境界还相去甚远。是古书记载子虚乌有,还是自己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于是冯老师便到国内便访高手,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古籍中记载的那种境界。他拜访的第一人是北京一位有“中国十大名师”之一的先生。两人练了几手,竟然战成平手,。之后又相继有拜访了几个武术界的名人,还是令他十分失望,一时间他竟有放弃武术的念头。
最后,经过别人的介绍,他来到上海拜访沈纪根先生,沈老师承田兆麟,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到兰州,工作生活了20多年后,于80年代又返回了上海,在兰州曾经威镇武林20年。
当时,沈老生活窘迫,给一家企业看大门,还患有点脚疾,走路都有点不方便。经冯老师请求,沈老允诺,可以指点一二。当时的沈老师体重不足百斤,而冯正值壮年,在一般人看来,根本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关于他们比武的事情,冯老师没有详细说过,但在后来练拳的过程中,他也透露过一些,言语中总是充满感叹。后来我在一位师兄的文章中找到了比武的详细描述:
冯一出手,被沈老劈面一掌,打的飞出去三米开外,后背贴在院中的墙上。脑子一下晕了。顿时火冒三丈。这时,冯的天性一下被打出来了,他猛扑上来,但是,更不幸,被沈老粘起,一只手的两个指头拿住冯的大拇指,一只手在空中挥动,冯就在空中直上直下,一只腿提着,放不下来,一只腿就不停地跳。(据冯师说,当时感到半个身子都麻了)。直到冯上气接不到下气,才一送手,冯又飞了出去。冯喘息一会儿,问,我可不可以用散打,沈老一笑,可以。冯于是又冲上去一阵猛攻,但不管拳还是腿,只要一出,人就被打飞。打飞的感觉是:眼前突然一黑,人就飞出去。好象被电击了一下。冯最后,心惊胆颤,最后,再也不敢出手了。冯没有办法,问,可不可以摔,沈老大笑,说,如果你把我摔倒,那我的太极拳,还叫太极拳吗。于是,冯上前用摔法,两次,刚刚看到抓住了,但沈老突然就不见了。象游龙一样。冯最后豁出去了,猛扑上去,一抱,这下,沈老却一点也不躲开,笑着让他抱,刚抱好,突然感到两手抱的是泰山。重的就要把他压翻在地,他赶紧松手,但手怎么也松不开来。沈老对冯师说:你竟敢抱我,我压死你。冯汗如雨下。
沈哈哈大笑,把垂头丧气的冯拉进屋里。
冯怀者满腔怒火回到宾馆。对妻子说,这拳,我不学了。问:为什么,冯说:第一,老头子打人,我太生气了(可见人们的偏见,太极拳就不能打人?)。第二,这拳太高了,我没法学。这时,冯的妻又劝了他。说,你都来了,这么远,不学,太可惜。
最后,冯拜在沈老门下,学拳七天。
之后,冯老师返回兰州,苦练三年以后,已经大成。据说,沈老师曾经感叹,说,自己数千弟子,只有一人成功,大抵是指冯老师。
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但冯老师仅七天就学成,他解释说,学拳以明理为第一,善学为第二。他说,太极拳被外国人称为“哲学拳”,故而文人学来要较快些。冯老师本人就是兰州大学的理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对于中国书法、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我们学拳,也都是拳架和释道儒三家思想同时学起,他的弟子中也不乏大学教授和学者,很多人原本就多多少少有点武艺,多是因为和他交手后落败后才拜师学艺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