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陈王廷在家传武功基础上,汲取众家拳术之精华,汇集《易经》太极阴阳之理和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术,演练而成一套新拳种,以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太极拳代有发展,传承至今。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意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现而今,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师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文化瑰宝传播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太极拳已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全世界习练者达两亿多人。

太极拳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集大成时期,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当时的武术家虽各有“师承”,但在传授过程中又互相吸收、借鉴,由此又派生出新的流派,技术流派之多是过去历代所没有的。尤其在明末,出现了“内家拳”、“外家拳”之别,这实际上是武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后的大的武术门类。有关武术著作,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也是过去历代所未有的,如戚继光(1528~1587)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等理论促进了武艺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面的发展。这一切,为进一步将各流派武术辨证统一而创立新的拳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早先的太极长拳谱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收录的势名歌诀有许多地方十分相近。所以,陈王廷创拳时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式,并与《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方法相融合而成,这也即后来武林中所推崇的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有刚有柔,对内讲究意气运动,对外体现为螺旋缠绕。陈家沟的太极拳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后将原来陈氏太极拳中的发劲和跳跃等动作进行改革,成为另一种舒展大方、动作灵柔的太极拳种,世称杨式太极拳,其后又逐步发展出了武(禹襄)式、吴(鉴泉)式、孙(禄堂)式等多种太极拳派。各派太极拳尽管在动作风格以及套路组合上各有所长,各成一派,但无论在技击旨向还是总体特点上,都体现出某些基本共同点。比如,在技击特点上都明显反映出一种“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句)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训练中都讲究沉肩垂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技术要求。”

中华传统易文化、养生术和医学在明末清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北宋周敦颐(1017~1073)将儒、释、道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明末清初,宋明理学集中国传统哲学之大成,以否定之否定的完善化形态表现出的易理为指导,去审视当时各领域的各种理论并以玄妙之图说易,此时,周易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

东汉魏伯阳(公元1~2世纪)的《周易参同契》和晋魏华存(252~334)的《黄庭经》是养生理论的经典。经宋元以来,南北二宗、东西两派养生学说的相互交融,到明末清初,《黄庭经》理论已蕴含了人体内元气运行规律的深层哲理,将天道运行的太极之理与人道完美的天道之德辩证统一起来,结合中医经络学,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为太极拳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

经络学说发展到明末清初,不仅在中医中发挥了神奇的威力,而且在理论发展方面以子午流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广泛应用为特点,使天人感应理论发生了又一次质变。

历史使丰富的中华武术与成熟完善的周易哲理、养生理论、经络学说在明末清初相互交融,太极拳产生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太极拳的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太极拳产生的地域文化环境 

温县处于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民风尚武。中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的发源地,而河洛文化所孕育的太极文化正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太极拳诞生于温县陈家沟,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与陈家沟所处的地理位置、陈王廷所处的历史环境都密切相关。

陈王廷所居住的陈家沟位于河洛文化发源地的中心地带。陈家沟与汴(开封)洛(阳)两大古都隔黄河相置,这一带盛行着中医文化,又是河洛文化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这一带过去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经常活动的地方。与该村隔黄河相望的邙山上的“洛口村”有个“伏羲台”,相传是伏羲观伊洛河入黄河所形成的清浊相交的漩涡而构思孕育太极图的地方;距陈家沟西去不远的黄河支流――图河与洛河是出现“河图”、“洛书”的地方。相传伏羲受“河图”“洛书”的启发,在太极图的基础上,画出了八卦。这些都是周易文化产生的源头,从而形成了太极文化的核心内容。

由于太极文化在这里的产生与传播,对以后逐渐诞生的儒教、道教等许多教派的教义均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温县的卜子夏,曾和其尊师孔子一起释演周易,将太极文化的许多哲理注入了儒家学说,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道教崇拜和吸纳太极文化的营养,将太极图作为本教的象征。

太极文化在黄河流域这一带流传得极为广泛。为弘扬太极文化与儒、释、道文化,在这一带建起了许多纪念、祭祀场所。如:孟津市境内黄河与图河交汇处于东汉时建有龙马负图寺;在黄河洛水交汇的岸边,隋文帝开皇年间建有羲圣祠;元代的曹铎又在羲圣祠侧建有河洛书院;明代,陈家沟村西还建有玉皇庙;与温县毗邻的沁阳市的神农山,有着许多关于太极文化的古老传说,更有伏羲殿、太极殿等建筑;神农山下的二仙庙,魏晋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华存编写《黄庭经》的地方。

陈家沟位于温县县城正东八公里的清风岭上,原来叫做常阳村。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郡(今晋城)东土河村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两年后,因嫌地势低洼,迁居常阳村。村中有三条大沟,村民临沟而居,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兴旺,,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便改常阳村为陈家沟。
陈家沟向东是著名的汜水关,向南是虎牢关,再加之黄河天堑,在历史上属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发生过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楚汉之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进封温侯)等重大战役,陈家沟独特的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这一带浓郁的尚武风气,为太极拳诞生奠定了地域文化基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