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极拳是放松的艺术,是因松而中和,因松而分阴阳,因松而生劲力,因松而生运动的艺术,是因松而低消耗、高效率、大收益的艺术。

太极拳是运劲的艺术,是以劲为运行动力,以劲为运动内容,以劲为修炼核心,是“千变万化,无往非劲”(陈长兴)的艺术。

太极拳的松,是骨顺肉坠地放下,伸筋拔骨地放长,八面圆撑地放开,是“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是练拳不用力,要戒力,要“像戒毒一样戒力”(王壮弘)。

太极拳的劲,既是行拳的动力,又是运动的产物,是身心对肢体受地心引力牵拉和地面反作用力托举的体验,是身心对肢体各部分互动关系的体验。粗略地说,劲就是劲力。

练太极拳既不能用力,又不能没有力;既要放松,又要有劲。这相互矛盾的概念,在练拳过程中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劲力,不是使劲使出来的劲,不是用力用出来的力。恰恰相反,练太极拳是因为不使劲,所以才有劲;是因为不用力,所以才有力;是因为放松,所以才有劲力;是“由松而得以修意,有意方能练气,从气即能生劲,能劲才可致用,此乃过程,无法改变”(李仲安)。松生劲还因为,第一,练拳时通过放松,将自身重量中蕴含的势(位)能释放出来,转化为动能,产生劲力。也就是通过放松,任凭肢体随着地心引力下沉,随着地面反作用力上浮,并在沉浮中派生出向周围的横力,派生出向各个方向的劲力。第二,太极拳的松,不是单一方向的松软,而是对称方向的松开,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的松,是沉浮相生、撑抱相辅、阴阳互动、矛盾统一的松。例如,因为下半身向下放松,加强了对地面的作用力,地面才能加强向上的反作用力,劲力才能向上升,手上才能有劲。有劲的感觉似是紧,其灵魂仍是松,其根源仍是松。若说是紧,也是松出来的紧,不是做出来的紧。第三,太极拳是因松而生动,因动而生势,因势而生劲。势是劲力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趋向,是内含劲力的运动惯性。势就是一种力,称为势力。如海啸的惊涛骇浪,山体的泥石流滑坡,都是借前呼后涌的运动势力摧毁一切的。自然界威力无比的势力也是一种松力,是因松而释放的自身重力,是因松而借到的地心引力,而不是用力用出来的力。

放松,首先是向下放,向下松,是不要提着、端着自己的身躯及四肢,不要与自身重量、自身重力相抵触,不要与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相对抗,而是要顺着这种向下的自然力,把自身各部位的骨肉松松地放下,从头到脚顺流而下,节节相挂,还它们受地心引力拉拽的自然状态,任凭地心引力将骨架拉顺。将关节拉开,将皮肉拉坠,拉出松沉感来。
松沉,是放松后能感觉到自身重量的意劲,不论从自我感觉说,还是从客观作用说,它都是一种劲,一种松出来的劲。松沉劲的大小与放松程度及自身重量有关。松沉劲简称沉劲,是太极拳的原生劲。是其他各种劲的母劲。作为劲的艺术,太极拳有许多劲。如把这许多劲按生成的顺序梳理分类,可把它们分成原生劲和派生劲,而派生劲又有派生劲,共同组成一个劲力系统。这个系统最顶端的源头活水,繁殖生育这个劲力家族的第一劲、老祖宗,就是沉劲。其他不管什么劲,都是沉劲名下的子孙。沉劲是松劲,由沉派生出来的劲力家族当然也全部是松劲。

沉劲是向下走的劲。是地心引力作用于拳者自身重量生出来的劲。沉劲派生的第一代劲就是浮劲。浮劲受地面反作用力的支持,是向上提拔、向上托举、向上升腾的劲力。沉劲派生出浮劲,有两种方式:一是沉与浮的对称双方同在肢体的左侧,或同在肢体的右侧,总之是在一条竖轴的上下两端。互借反作用力派生:二是沉与浮的对称双方分别在一左一右,或分别在一前一后,总之是分别在一条横轴的两端,互借杠杆力派生。不论哪种派生方式,都是因为先有下,所以才有上,是上下两头一阴一阳,中间一部分是空的中,是太极本体。浮字在太极拳中常含贬意,常与无根、不定、飘摇。散乱相近,但我说的浮劲是有根的,浮劲的根就是沉劲。我之所以把这种向上的劲叫浮劲,一是因为有下必有上,有沉必有浮,浮与沉作为劲相互制约,作为词互为反义,对应、对称,是一看就懂的阴阳关系;二是因为浮劲是流体特有的自然力,暗指这种劲不是向上顶出来、挺出来,不是用力做出来的,而是松出来的,是松到“身形应当似水流”时自然产生的;三是参照王壮弘先生一段话的意思。王壮弘先生说:“由于松才能沉。有沉才有浮,有沉浮才有虚实阴阳,才能借到地心引力及反浮之力,才算有太极之劲。”

沉浮两劲相互作用,又可派生出各个方向的横劲。

我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看到过科学家把一滴水落地一瞬间放大放慢的录像。这一滴水触地后一是向上飞溅,二是向周围扩散,形成瞬间的皇冠状。向上溅可理解为因沉而产生的浮劲,向周围扩散可理解为因沉和浮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向周围的膨胀劲。膨胀劲是从内向外舒展,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支撑八面,浑圆饱满的劲。“膨胀也是靠地心引力的,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

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肢体而产生的向上的浮劲和向周围的膨胀劲,总称掤劲。

掤,首先是一个拳势(式),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中的首势,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法,是与人交手的迎接之法。“掤在两臂”。掤势主要是用前臂,也可扩展到手背和上臂,是将手臂半圆形撑开,好像在胸前支架起一个掤子,迎架敌手,保护自身,使之不得贴近胸腹,同时探知对方虚实,以随机应变,变换攻防技法。

掤又是一种劲法,是一种向外向上的弹性劲,是其他各种劲力中必须包含的一种内劲元素,是太极拳的看家劲,因而也有人把太极拳叫作掤劲拳。

掤的拳势(式)和掤的劲法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掤势是产生掤劲的典型拳势,掤劲是掤势的动力和内涵。现以42式太极拳右揽雀尾中的“左弓步掤臂”一动为例,重点体会一下沉和浮的关系,体会一下左臂掤是怎样从松沉中产生的。

预备:右坐步(即左虚步);右掌在胸前,与肩同高,掌心向下;左掌在右肘下方,与腰同高,掌心向上。

第一步,马步合手。上体微左转,重心前移至两脚中间,成半马步;左臂掤于胸口前;右掌回落,指尖合于左腕。劲力:以肩、背、腰依次放松下沉的杠杆力将左臂浮起。

第二步,弓步掤臂。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前掤,手与肩高,右掌松沉于胯旁。劲力:以腰胯松沉和右掌沉按的杠杆力继续将左臂浮起,以右腿向后伸蹬的反作用力将左臂向前掤出。

把以上两步连贯起来分析,后面是按肩、背、腰、胯、腿、脚的顺序,按右臂、右掌的顺序依次放松下沉,是从上顺流而下;同时,前面左手臂自后下至前上升腾而起,逐渐掤出。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像幼儿园小朋友玩的翘翘板的两端,借用后面的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去的松沉劲,将前面的左手臂翘起来,送出去。前面的左手臂是不思升而升,不思出而出,完全是被动地松出去,掤出去的。不但前面是被动的,其实后面也是被动的。后面的意识只管放松,不用丝毫力气,至于下沉,完全是被那一部分自身重量而动,是被地心引力拉动。从而看出,太极拳的动作是松出来的,是被动相随出来的,是被自身重量,被地心引力牵拉出来的。动作中此沉彼浮、此前彼后、此左彼右的伸拉劲是对称相松松出来的劲,是松劲,也是掤劲。是松出来的掤劲。松劲就是掤劲,掤劲就是松劲。这种松、掤之劲,是通过放松释放出来的自身重力转化而来的,是通过放松将地心引力引入体内转化而来的。它既不是通过运气从体内“运”出来的气力,更不是通过用力从体内“用”出来的体力,是因为不用力而借来的自然力。气力、体力只负责维持肢体的应有姿势,保持身不垮塌、手不掉下就行,不负责肢体运行。肢体运行完全靠自然力,靠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下面,再以拳论为依据。对掤劲作进一步地探讨。

拳论云:“掤劲意何解?如水浮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难。”

这段歌诀共四句。第一句“掤劲意何解?如水负行舟”,采用问答句的形式,展现出掤劲的整体形象。是把自己的掤劲比作载舟之水,把对方的来力比作水上行舟,水和舟相互作用的劲道既形象具体,又给人以思辩的空间。第二句“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是说产生掤劲的操作方法。狭义的理解是:掤劲是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的条件下产生的。广义的理解是:首先是要体向下松,气向下沉,用向下的反作用力和杠杆力产生出向上的浮力,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产生向周围的膨胀力,像前述水滴落地时的状况,就生成了掤劲。第三句的上半句“周身弹簧力”,是说掤劲的性质是松弹劲,是随曲就伸,不丢不顶,沾连粘随性质的劲;下半句“开合一定间”,是说掤劲随曲就伸、随落就起的弹性,是在拳势一开一合的过程之间产生的。像前面举的左弓步掤臂的例子。两步连贯起来分析,虽说意气是按肩、背、腰、胯。腿、脚的顺序从上向下松的,但内劲都是同时按脚、腿、胯、腰、脊、肩、手以及颈、头的的顺序从下向上起的。如果从开合伸缩的角度分步分析,例中“第一步,马步合手”是缩,是合,是在上半身意气按肩、背、腰的顺序向下松沉的同时,下半身意气按脚、腿、胯的顺序向上升腾,是上下意气相向相合于腰胯,并带动肢体收合屈蓄。例中“第二步,弓步掤臂”是伸,是开,是上半身下行之气按胯、腿、脚的顺序继续下行,同时,下半身上升之气顺着腰脊继续上行,但上行之气到夹脊时分为两路,一路过肩沿臂到手,实现左臂掤出;另一路化气为神,过颈到头顶,实现神贯顶。总之,第二步是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上下意气逆向相开,催动肢体伸展放长。第一步为合,但又合中寓开,第二步为开,但又开中寓合。无论开合。都是有弹性的。这就是第三句“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的意思。最后一句“任你千斤力,漂浮也不难”,从文字结构上说,这是结束语,是对开头“如水浮行舟”一句的呼应;从内容上说,掤劲因松沉而上浮,虽然是松柔之劲,但作用是巨大的。

掤劲是知己知彼的功夫。知己。首先要明白自身上下之间,前后之间,左右之间沉浮互动和撑抱相辅的关系,明白劲路的来龙去脉,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身的虚实,安排好自身的放松。通过放松,灵动心机,灵敏知觉,灵活肢体。放松,一是心意要松,意念要轻,半用意半不用意,半想半不想,或叫半睡半醒。若用全心全意,就是意念太重,就是刻意,就会呆滞,就不能松静自然、轻灵活泼。二是身体要松,特别是腰腹裆胯一段要放下,要放松,两肾向下找环跳,两胯向下找两脚,两脚向下如踩泥的松;还要偏松,即根据拳势运行的需要,着重一边向下放松(偏沉,),以便打破平衡,引起运动。掤劲还是听劲的劲,知彼的劲。与人搭手,掤住对方,感知对方来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对方的虚实,以便避实击虚。

拳论《十八在诀》中第一在就是“掤在两臂”,是指掤的姿势是用手臂掤架,但绝不是说只有两臂才有掤劲。掤劲就是松劲,心神意气各个方面,手眼身步各个部位都需要放松,自然也都应当含有掤劲。例如,虚领顶劲就是头顶百会穴的掤劲使然;精神贯顶就是精气神的掤劲使然;顺项正头就是头颈的掤劲使然;开肩虚腋就是肩关节的掤劲使然;坠肘膨腕就是手臂的掤劲使然;舒掌展指就是手掌的掤劲使然;含胸拔背就是胸背的掤劲使然;心胸宽广是品行端正的掤劲使然;气沉丹田是小腹腔体的掤劲使然;松沉直竖是腰脊的掤劲使然;尾闾正中是胝尾两骨的掤劲使然;溜臀、敛臀、泛臀是臀部的掤劲使然;开裆下胯是裆胯的掤劲使然;腿上的软弹力是腿上的掤劲使然。总之,全身处处不离松,同样处处不离掤。

掤劲是太极拳的当家劲,是各种劲法的基本元素,存在于各种拳势和各种劲力之中。太极十三势中,除了掤势之外,其他十二势中也都包含有掤劲,甚至可以说,各种其他的劲,都是掤劲在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用法。十三势的中定是最后一势,也是大家公认最重要的,时时处处不可缺的劲法,但中定劲也是守住中心、支撑八面、松沉稳定、保持松弹的劲,其主要成分也是掤劲。掤劲的方向是自内向外,是外开劲,但撑中含抱,开中寓合,所以开得具有弹性。同样,收蓄内合时,也是合中含开,合中含沾粘,所以合而不扁,合而不瘪,合而不丟,合得仍然富有弹性,仍然不丢掤劲。

掤劲是个多面体,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样,从不同角度看掤劲。就会产生不同的新意,也具有不同的说道。例如,从掤劲产生的土壤来看,它是松沉劲;从掤劲的走向来看,它是向上的浮力和向外的张力;从掤劲内上浮与下沉,外撑与内抱的关系说,它是对称劲,阴阳劲;从阴阳之间,必有其“中”,阴、阳、中三位一体的角度说,它又是太极劲;若以掤劲对称用力的阴阳两端为弓梢,以之间的“中”为弓把,它是弓劲;从阴阳两端不是逆向相开,对拔拉长,就是相向相合,屈蓄收缩的角度说,它又是开合劲、伸缩劲;从掤劲开合伸缩的性状来说,它又是柔性劲、弹性劲、弹簧劲;从掤劲涉及的肢体范围来说,它是整体劲;从掤劲重在转身,边转身边成掤来说,它是螺旋劲;从掤时肢体一边向下松沉,另一边向上掤起的劲力关系说,它是杠杆劲;从运用掤劲时节节贯串,均匀细腻的感觉说,它是抽丝劲。原作者:张志明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