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近读《中华武术》等杂志发表的多篇谈太极拳之松的文章,颇为感慨。其实,此前一一可上溯至民国时期,许多人论述其中窍要,不乏名人大家。因为有的语甚概括,极其凝练;有的语多隐晦.不易捉摸;有的解释偏激,产生误导……从而引发当代人对”松”不厌其烦的讨论、争论。如松透,松得彻彻底底,大松大软,松紧得当,各关节手腕、膝盖、胯、脚踝都要松……等等不一而足。究竟什/z,是松7什么在松7做到什么程度才叫松7它与其他拳种或者体育运动所要求的放松有何异同呢7依然难理头绪.无所适从,未有共识。
先来看前辈先贤经典拳论中关于太极拳之松的语录。松.最早见于武禹襄(1812~1880)《身法》十要,其中有“松肩“~条。他在《十三势行工歌诀》中又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问.腹内松静气滕然。”并在《打手要言》中对此语简作附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提起精神,腹内松静,则轻灵而不迟重。接着,武公又反复强调:”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武公的继承人李亦畲先生(1832~1892)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再次提到“松肩”:“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而于《撒放秘诀》中又将“松”拓展至“劲”,指出“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我劲要松开.显然指全身须放松。从武、李二公拳论中,不管松肩、腹松,还是松劲.无不体现一点:松静~体。其后,上文已提到,自民国始出现了对“松“的不同理解,颇具见地者如杨澄甫(1883~1 936)、郝月如(1877~1935)、郝少如(1908-1983)等。”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见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之三要”松腰”),腰松,为了稳固下盘。郝月如则对武禹襄先生的“松肩”加上点睛之笔:“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见《身法要点》)松肩在于意,重意不重形,且松静不可分,气向下沉,依然h7稳定下盘。如何以意松肩呢7月如公的直系传人,唯--的JL子郝少如对此作出延伸性的细致论述,即“空松圆活”之道.详情可查阅其著《武式太极拳》一书。在此,我提示所有的太极拳修炼者,大可放下门派派之见,读读少如先生的书,定会开卷有益。本文延续武,李、杨、郝对松的阐述,赘言几句,希望有裨同好。
松,原意指头发散乱.比如蓬松,后引申为散开、放开.如稀松、放松、松懈、松弛、轻松等等。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心要静。~句身体放松.稍显笼统。具体什么部位要放松呢,人常云:肌肉放松.不紧张,不僵硬。这是没错的,问题是做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太极拳之松。郝少如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体育宫举办辅导班时,曾风趣得近乎调侃地讲到:练太极拳“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原来如此!肌肉不紧张、不着力,有~种向下坠落的感觉,似乎要从骨骼上脱垂。如此,方能松肩、松腰、腹内松静……显而易见,腹肌紧缩或者气胀如鼓非太极拳之要求。必须心静体松,神舒体静.全身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放松至如同与骨已经分离.所谓脱骨状态。当然.骨与肉不可能真正分开.肌肉依旧包裹着骨头.但必须以意将其分离.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松沉入地,如树生根,稳如泰山。然而,疑问由此而生,这样的放松是否意味着人如沉睡一般,松若散沙.软如稀泥.或似婴孩一样,柔弱无骨呢7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则为松懈松散、软塌,会不堪一击;如此,哪来的”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的气势呢7故而.太极拳在讲究松的同时,还要做到另一点,也即对肌肉有了要求的同时.还对骨骼做出了规范。

太极拳之松所对应的并非日常生活所认为的紧.而是空。什么是空7如何空呢7这便又联系到骨肉分离之说。肌肉要懒、要松,但是骨骼不能随之象散了架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灵无比。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与松沉于地是—上—下的对立关系。如果只有空,空到极端,便轻浮无根,如烟而逝,在太极拳学上这叫作顶;如果只有松,松到极致,便会迟滞(或迟重)、软塌,如同磐石转动不灵,在太极拳艺上这叫作丢。故而.空与松必须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且看那参天大树.叶片下垂,多么松弛,但主干挺拔.昂扬向上.上T--体.和谐统一。因此,太极拳骨骼要空,在内、属阴、为实、要刚、向上升,占主动.以骨带肌肉而动;肌肉要松,在外、属阳、为虚、要柔、向下沉占被动.肌肉随骨而动。此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语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亦如武禹襄《打手要言》所指出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升,即寓下意……”故而,杨澄甫将太极拳称为“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见《太极拳之练习谈》)。当然,骨骼的空飘如同肌肉的松沉入地一样.不可能真的飘浮起来,这只是意所能“做”到的。意向上升.气向下沉.空松兼备,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肌肉与骨骼的空松关系明确了.这叫作“心知”,而要做到“身知“一一运用到实践当中.非人人所能企及。武秋瀛(1800~1884)《打手论》中写得好:“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得身知.方h懂劲.懂劲洵不易易也。”这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的既空又松的火候极难掌控.十分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种感觉与体悟首先要有正确拳论的引导,其次离不开明理之师的传道授业.才有可能求达。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这样~个道理.以空松关系而论,武、李、杨、郝之说一脉相承,理为一贯。因此,这便是笔者提出武李学说(参I弼201 2年《中华武术》第七期发表的拙文《漫谈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第九期《”老三本”之谜》)的理由之一。基于此,我再次劝诫太极拳练>--j者,您可以不选择练习武禹襄传太极拳术,但武李学说不可不知、不可不学。以上为者拙知愚见,愿与同好共商共勉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