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部炼丹专书,很早就流传到日、英、美、俄罗斯等国,受到国外许多著名学者的重视。要对本书进行研究,首先得了解它的版本。笔者试作介绍如下:
晋代,葛洪在《抱扑子内篇·遐览》中曾经记载过《魏伯阳内经》一卷,这卷书很可能就是《参同契》。葛洪在《神仙传·卷二》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可见晋代时《参同契》已经被分为三部分。
在唐代,《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后志·卷二·道书类》中说:“《日月玄枢论》一卷,右唐刘知古撰。明皇朝为绵州昌明令。时诏求丹药之士,知古谓神仙大药,无出《参同契》,因著论上于朝”。这时《参同契》始被朝野重视。
五代时,后蜀彭晓著《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把《参同契》三卷分为九十章,用来与“阳九之数”相对;《鼎器歌》一篇,与“水一之数”相应。彭晓开始对《参同契》进行了分章分句。明代的彭好古说:(《参同契》)经,传淆乱,始于真一子(彭晓)。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彭晓是个洞明丹理的人,决不会妄加改动。
彭本《参同契》流传到南宋,已经“差错衍脱,莫知适从”,面目俱非了。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大师朱熹不得不托名为“空洞道士邹诉”来“考辨正文,引证依据”,使《参同契》的本子固定下来。这就是近代《四库全书》中所收的《周易参同契考异》o同时代著名的研究《参同契》学者还有陈显微(抱一子),著有《参同契解》三卷。
在元代,研究《参同契》的著名学者,有俞琰(林屋山人)和陈致虚(上阳子)。陈有《参同契分章注》。俞撰《参同契发挥》与《参同契释疑》,这二书对《参同契》的研究和考证有了新的进展。《参同契发挥》下卷云:“愚尝紬绎是说,叹世代寥远,无从审定,是耶非耶,皆不可知。忽一夕于静定之中,若有附耳者云:魏伯阳作《参同契》,徐从事笺注,简编错乱,故有四言,五言、散文之不同。既而惊悟,寻省其说。盖上篇有乾、坤、坎、离、屯、蒙,中篇复有乾、坤、坎、离、屯、蒙;上篇有七,八、九、六,中篇复有七、八、九,六……文义重复如此,窃意三人各述一篇之说,未必不然,而经注相杂,则又不知孰为经,孰为注也。予欲以四言、五言、散文,各从其类,分而为三,庶经、注不相混淆;以便后学参究。然书既成,不复改作。姑诵所闻于卷来,以俟后之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