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芬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行气玉铭》,据考证为战国晚期作品。原名“玉佩”,先收录在邹安的《艺剩》里,后罗振玉又收入《三代吉金文存入此器为棱柱体,共十二面,中空,顶端封实,每面刻有文字三个,共36字,其中重文符号九个,故实际是45字。铭文用现今文字可以写作:“行气:天则畜,畜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根在上,地其根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因其铭文乃言行气之事,故陈邦怀先生将其命名为“行气玉铭”。
关于这段铭文的理解,近年来许多学者均有所研究。如安德厚氏将全文分三段解,第一段(“行气”至“伸则下”)讲调息,第二段(“下则定”至“复则天”)讲调心(意守丹田),第三段(“天其本在上”以下)讲行气“规律“犹如天在上,地在下的规律一样不可动摇”。曾罗拔氏则指出其大意是:“练习气功,须等待呼吸达到加深程度,才会积蓄内气”。由积蓄而向下阴部伸张,定位,巩固,萌发,增长,以后“回复行动”,再向接近天空处行走。并称后四句是说明“接近天空的基本部位是头顶,接近地面的基本部位是足下……”云云。这些论述各有所得,但似都不够贴切,现就笔者所理解,讨论如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