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风 格独特的流派,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八卦掌又名“转掌”,以其运动特征为绕圈走转而名。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八卦掌大盛于清代咸丰年间,流传至今不足二百年。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是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城朱家务村人董海 川)。 董海川生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 民家庭里,董氏祖籍山西洪洞,明代迁居河北藁城,后又迁雄县开口,数传后,开口村董继德始移居文安朱家务。继德有二子,一名董守信,一名董守业。董海川是董守业之子。董海川原名董明魁,自幼喜习文武,嗜武成癖,秉性刚直,豪爽,聪慧过人,好田猎,喜交游。身伟岸,臂长手大,气力过人,精各种拳械,二郎拳、罗汉功尤甚,且擅 " 以动制静 " 之技击。 少时即勇冠乡里;成年后,技益精湛。
清咸丰年间 (1851 ~ 1861) ,因事(一说避祸)南游,足迹吴越、巴蜀、江皖。其间曾避乱山中,受道家修炼术的启示,遂结合武术攻防招术,创编成转掌-八卦掌雏形。 同治四年 (1865) 赴京师,初为清宫宦官,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引起同仁的猜嫉;后改隶亲王府,为散差,不久升为七品首领职。约于进京次年,始收徒传艺。据香港版秦天寿主编《董海川与八卦掌》载,一些 “平日所未闻未睹者”不服,纷来较量,如精于罗汉拳的尹福 、擅长摔跤的程廷华、善用连腿的史计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少壮武豪,相继败于海川手下,求为其弟子。又据《董海川碑铭》载,“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 同治十三年 (1874) ,以老辞退,专事授徒。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海川教学中,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 走”;以操练单式与基本掌法相组合,传授 “以动制静”,“避正打斜”、“ 以正驱斜 ” 的技击原则;跟他学的徒弟大部分都是带艺投师,董公授艺,因材施教,各有不同,留其长处 ,汇入转掌中,使得各弟子的掌法、套路、器械的练法各不同。如(程廷华的龙爪掌、 尹福的 牛舌掌等),到第二代传人就出现了各个派系如: 尹派八卦掌——尹福 程派八卦掌——程廷华 梁派八卦掌——梁振甫 史派八卦掌——史 计栋等等,各派系逐步形成武林的又一大流派。 八卦掌特点是:以掌为主要技击手段,行掌、走势,拧、裹、钻、翻,势势相承,连绵不断 以沿圈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掰、扣、走、转,行步如趟泥,迈步形如剪;劲力刚柔相济,如 浪之起伏,沉厚连绵,内外兼修,风格独特。主要传人有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惟祺、宋 长荣、樊志勇、刘凤春、梁振圃、魏吉祥、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等。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于京 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其武功的传奇故事或小说,使其生平及八卦掌渊源染上一层神奇色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