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世间万物无不蕴含着“开合”,太极拳更是一门讲究“开合”的拳术。太极拳从外在的套路动作到内在的功力功法以及意气潜转等等,无不追求“开合有致,虚实分明”。历代名家大师在拳论中对“开合”多有论述,甚至将它与“阴阳”、“虚实”等概念相提并论。李亦畲在《虚实图解》和《五字诀》中说:“虚实即是开合”,“能懂开合,便知阴阳”;杨澄甫也曾明确地说:“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武式太极拳在早期的名称就曾叫做“开合太极拳”。可见历代拳家、各门各派对“开合”的重视程度。因此,拳论中有关“开合”的论述也成为后代太极理论研究者和武术爱好者研读的重点。

细心研读拳论的人可能会发现,大师们在解释“开”、“合”的基本涵义时,基本观点虽然大体一致,但在涉及到“开合”与“收放”的关系时,却有不少异处,甚至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有的主张“合为放,开为收”,有的主张“开为放,合为收”,主张前者的有王宗岳、杨澄甫等。王宗岳在(打手歌)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杨澄甫在其所传下的《太极平准腰顶解》中说:“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在另一篇《懂劲先后论》中说:“见入则开,遇出则合。”主张“开是放合是收”的有李亦畲、孙禄堂等人。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合便是收,开即是放。”并结合“呼吸”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孙禄堂在《太极拳之名称》中说:“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以上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拳论中这些字面上的“矛盾”,往往使一些人陷入困惑之中。“开”、“合”的定义或内涵是什么?它和“收”、“放”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拳论中的这些观点到底孰是孰非?要想从根本上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全面地研究拳论,并结合实践悉心体会。

何谓“开”?何谓“合”?经典拳论中其实早有全面而深刻的精到论述。王宗岳曾高度概括地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李亦畲的说法则较为具体,他在《五字诀》中说:“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问,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杨澄甫则将外在动作和内意潜转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开合”进行阐释,他说:“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见《太极拳术十要》)。从以上论点可以看出,他们刘“开、合”的基本涵义在理解」是大体一致的,在认识上也是一脉相承的,都赋予了“开”“合一个相对固定的涵义。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纵观历代经典拳论,结合自身粗浅体会,我认为在练功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对“开”、“合”、“收”、“放”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一、太极拳所讲的“开”、“合”,虽然在概念上具有相对固定的涵义,但在实际中的“开”、“合”却从来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含、交替变化着的。不要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单地理解为“动就是开、合就是静”,认为所有的“动”都是“开”,站在那里不动就是“合”,这种僵化的观点不符合太极要义。太极拳意念体用上的“开”和“合”分别指的是“由合向开”和“由开向合”的动态转换过程。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合中寓开”,“开中寓合”。他在(虚实图解)中又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虚实即是开合。”武澄清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进固是进进中有退。退仍是进,退中隐有进机。”所有这些论断都深刻地说明了“开”、“合”互含,实虚相容的观点。

二、太极拳架中所体现的“开”、“合”,不是单纯的外在肢体动作,而是内外一体的高度融合,特别是达到高深的境界时所体观的是内意的潜转与开合。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李亦畲也说:“劲由内换。”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可见外在动作上的“开合”,全靠内意的“开合”来支配,即“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内意的开合、转换又是灵动多变、浑然无间的,所以开合互变、内外一体是太极拳“开”、“合”的内在特质。

三、太极拳“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的“开合”同样也是“一处有一处开合,处处总此一开合”。一个具体部位的微观动作要讲究开合并存,合中寓开,开中寓合,如“按中带合”、“挤又从捋”等;而在整个大架势中,同样也是开合互寓,往往是此处开,彼处合,此处合,彼处开。有时上开下合,有时下开上合,有时前开后合,有时后开前合,有时左开右合,有时右开左合,有时中开外合,有时外开中合。比如“白鹤亮翅”,在上下的方向上是伸、是动、是开,而在中间部位就是空、是吸、是收。所以说,太极拳的“开”、“合”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而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合有致,虚实分明”。
四、太极拳的“收”、“放”,有时看来是具体而独立的招式和功法,但在整体上,“收”、“放”是互为条件、互为依托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是任意转化的。只有真正理解并做到此,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收”和“放”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不少拳论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式进行过精确的分析。如李亦畲在《十三势歌》和《八法打手歌解》中分别说:“按中要带合,先下后回折”,“从上先沉下,平采身旁过”.“挤又从捋先引进,捋后无挤是空着”。“引不深,放不远”,“有捋无挤空白捋,无捋有挤枉小头”。所有这些论断都充分说明了“捋”和“挤”(即“收”和“放”)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挤时可捋化,虚实随机变”,则是说“挤”和“捋”(即“收”和“放”)是自由转化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境界。

五、太极拳中的“开”、“合”、“收”、“放”,在高境界时是浑然一体的。杨澄甫在《太极圈》和《太极进退不已功》中说:“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任君开展与收敛”,“久而久之出天然”。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李亦畲在《太极散手赞》中所说:“练到虚无处,无攻亦无守”,“处处有引进,满身都是手。攻守不分明,虚实无凭证。”王宗岳在论“走”和“粘”时曾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然后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练太极拳如果只知道定义中的“走”和“粘”是不够的,这是低层次的,还称不上是太极中的“走”和“粘”,在实战中也是用不上的。只有站在太极的高度并在实际体会中领悟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方不为谬矣。“开合”和“走粘”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所以说,正确的观点应是:“开”既能“放”,也能“收”,同样,“合”也是既能“放”,也能“收”。此时的“开”、“合”、“收”、“放”已“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俗话说:“学会歌,差不多。”经典拳论是历代大师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上的结晶,我们必须要下功夫“死读”,但更重要的是“活解”,只有全面正确地领会其本质涵义,才不会被拳论中一些字面上的矛盾所迷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